《记承天寺夜游》
班级 姓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 注释(每题1分 共8分) 1、念无与为乐者( ) 2、遂至承天寺( ) ..3、相与步中庭 ( ) 4、庭下如积水空明( ) ....5、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 ...7、但少闲人 ( ) 8怀民亦未寝、( ) ..二、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病终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掩耳盗铃 ....C. 怀民亦未寝/废寝忘食 D. 念无与为乐者/念念不忘 .....
三、翻译(3分一句,共9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四、 填空(每一处1分,共9分)
1本文用比喻手法写景的句子是 2表明作者复杂情感语句是: 五、回答下面问题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 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答 2、 “闲人”的含义是什么?这篇文章包含作者哪几种微妙复杂的情感?
答: 3、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五、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庭下如积水空明”虽是一种错觉,却以巧妙的比喻传神的描绘出奇幻的月夜景象。 C.全文记述一次夜游的全过程,记述了所见所闻和所感,既歌颂了患难之中的真挚友情,又抒发了赏月的欣喜,还道出了“境由心生”的哲理。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