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第二学期
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 牛顿) 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自重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小泡沫塑料块 中泡沫塑料块 大泡沫塑料块 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 四、解释上浮的原因 通过实验知道了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它侵入水中的体积有关,侵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完全侵入水中受到的浮力远远大于他本身的重量,因此一松手,泡沫塑料块就浮起来了。等到浮在水面上之后,泡沫塑料块为什么不再像上冒?因为此时侵入水中的体积很小了,受到的浮力也很小。小到与它的重力相等,因此就不再上浮,也不再下沉。 板书设计 课后准备
5、浮力 浮在水面的物体 浮力等于重力 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钩码、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教材15页和16页)。 13
2013-2014第二学期
中关小学春季五年级科学备课
总第( )课时
课题 教 学 目 标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课时 1 科学概念: 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重(难)点 2、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钩码、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教材15页和16页)。PPT 月 日 第( )周星期( ) 教 学 过 程 调整或修改 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提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 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人水中,体验一下钩码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你有什么感受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 3、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 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法,特别要求把自己的方法用图示画出来。 交流学生的设计计划,并按照计划验证,汇报结果。 研究的问题: 实验方法: 所需器材: 实验结果: 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 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 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4
2013-2014第二学期
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记录表 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在空气中的重力 在水中的重力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4、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表格中。 5、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联系。 小石块 中石块 大石块 在空气中的重力 在水中的重力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6、分析两次测量所得的数据,找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规律。(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1、概括: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参照教科书第12页的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来解释沉浮的原因,并配合用公式表示物体沉浮的原因。(具体见教师用书) 板书设计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浮力小于重力 下沉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课后准备 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
15
2013-2014第二学期
中关小学春季五年级科学备课
总第( )课时
课题 教 学 目 标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课时 1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重(难)点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 多媒体应用 教学时间 月 日 第( )周星期( ) 教 学 过 程 调整或修改 一、马铃薯的沉浮: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