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书法讲座第40课笔记:什么是骨肉筋
节
书法用笔,九用和八法都讲过了,现在还有一些补充内容。譬如上一堂课讲到筋,究竟什么是筋?书法中的骨和肉又是什么呢?这要从王羲之《十七贴》讲起。
王羲之《十七贴》最后一贴,名叫《虞安吉贴》,这贴是一封推荐信,为虞安吉求职。贴中说:“虞安吉者,昔与共事,常念之”。可见这位虞安吉是王羲之关系很好的朋友。 唐太宗《指意》和虞世南《笔髓论》,都引述过虞安吉论书法的话,可见对虞安吉的重视。虞安吉既是王羲之的同事和朋友,他们当然会谈论书法。虞世南是王羲之的传人,唐太宗又是王羲之的崇拜者,他们引述虞安吉的话,当然是赞同和欣赏的。
虞安吉说了什么话呢?这段话比较长,我摘引几句如下。 虞安吉云:“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横毫侧管则钝慢而肉多,竖管直锋则干枯而露骨。终其悟也,粗而能锐,细而能壮……”。请注意这段话我用红色标出三个字,就是筋、骨、肉。可见晋唐人心目中,书法有这三个概念。 1.什么是骨,什么是肉。
先说说什么是“骨”,什么是“肉”。
虞安吉是这样说的:“横毫侧管则钝慢而肉多,竖管直
锋则干枯而露骨”。这两句话实在太重要了。
东晋时代,虞安吉已经认识到“一支毛笔两个锋”,“横毫侧管”就是用侧锋,侧锋线要防止“钝慢而肉多”。“竖管直锋”就是用尖锋,尖锋线要当心“干枯而露骨”。这样一讲,我们就明白了。尖锋是线条的骨,侧锋写出来是肉。虞安吉接下来说“终其悟也,粗而能锐,细而能壮……”。等到一个人悟到用笔的诀窍,他写的侧锋粗线条虽然多肉,也能锐利挺拔,写尖锋细线条,多骨也做到壮实不枯。 拿王羲之的作品来看,有时候他
的线条很细,尖锋划过的地方,虽细却也遒劲。有时候线条用足三分笔,非常粗,但没有肥胖的感觉。
有时候极粗的线条和非常细的线条放在一起,骨肉相济,不感觉到粗就是肥,细就是枯,真正做到了“粗而能锐,细而能壮。”
唐太宗《指意》说:“以心毫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你看,唐太宗也懂得两个笔锋。“心毫”就是笔心,这是筋骨,
“副毛”就是副毫,写出来就是皮肤。
要注意古文中“肤”,也可以指祭祀用的肉。“皮肤”就是皮肉,和现在的意义不同。
这样一来,古籍中的一些论述就容易懂了。如传为王羲之老师卫夫人的《笔阵图》有这样一句话:“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这是能用尖锋就多骨,因为尖锋可以锥画石,那就笔力大。如果只能用侧锋,笔力小,肉多。 梁武帝《答陶隐居论书》说“纯骨无媚”,只用尖锋,一堆骨头,就如虞安吉所说“竖管直锋则干枯而露骨”,“纯肉无力”,只用侧锋,咬不住纸,没法做到以锥画石、力透纸背,当然是无力了。所以,善书法者,必须两个笔锋并用。 2.什么是筋
接下来说说什么是“筋”。
虞安吉有这一句话:“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这句话不大容易懂。注意唐太宗《指意》的引文,比虞世南多两个字:“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这个“滞”,《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凝也”。现在还有一些词叫“停滞”、“呆滞”、“凝滞”。意思差不多,冻住了,动不了,滞留。笔锋运行,那就有走势,太慢这个势就没有了。太急为什么无骨?《玉堂禁经》说尖锋是“以锥画石”,尖锋要咬住纸,力透纸背,这就快不得,一快就飘。
所谓“筋”,就是表达笔锋走势的,你要动才有势,你
看这张图表,炒股票的朋友大约很熟悉,股价动才能表现走势。如果股价不动,好听点叫做静势,其实就是没有势。
回过头来看虞安吉这一句,意思就是太慢无法表达走势,太快就飘。
上一堂课讲到元代陈绎曾,他说:“字之筋,笔锋是也。断处藏之,连处度之。藏者首尾蹲抢是也;度者空中打势,飞度笔意也。”陈绎曾认为“筋”表现笔锋的运动轨迹,这个说法很好。但他的“筋”,包括“藏”和“度”两种动作。调锋和行笔都有,也就是大圈和小圈都在内。
到清代张庭相、鲁一贞著《玉燕楼书法》谈“筋”,那条“筋”更长了:“筋法有三:生也,度也,留也。生者何?如一幅中行行相生,一行中字字相生,一字中笔笔相生,则顾盼有情,气脉流通矣。”照这样说法,整幅字都连上了,这根筋未免太长。这解释本身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不能称为“筋”。我认为他最后那一句“气脉流通”比较适当。 回想《玉堂禁经》的论述:“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这就是书法的三大要素,第六课讲过。这三大要素,也就是书法写字的三个步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