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永”字来说,所谓用笔,就是用不同的笔法把八个点画写好。所谓“识势”,就是懂得笔势,把点画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成笔势。最后“裹束”,把这四个笔势放到特定的位置上,裹束起来,就得到了整个“永”字。这也就是我上一堂课讲到的书法两步成字。
简言之:照《玉堂禁经》的意思去理解,在书法中,写“字”实质是写“笔势”。所谓“筋”,就是笔势的表现。大圈就是“筋”,是对一个笔势而言的。“筋”不能解释得太长,如果整篇作品是一根“筋”,就没有意义了。 3.什么是筋节
除了大圈,还有小圈。小圈古代另有一个名称,叫做“筋节”。“筋节”的名称很早就出现了。东汉蔡邕《九势》说:“转笔,左旋右顾,无使筋节孤露”。我用的是元代刘有定的版本,其他版本“筋节”又作“节目”。古人所称的“节目”就是一个树节,如《礼记·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好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做容易的部分,然后来对付那些树节。在书法中,“节目”和“筋节”意思相同。就是指小圈。
有些古籍上把“筋节”简称为“节”。如《玉堂禁经》:“四曰蹲锋,缓毫蹲节”。这个“节”就是筋上的一个枢纽点。也就是换笔心,调锋的地方。
“筋节”有时候又叫“角节”,如张怀瓘《评书药石论》:
“古文、篆、籀,书之祖也,都无角节,将古合道,理亦可明。”,折线的筋节好象一个角,弧线没有“角节”,他说“篆籀”那些古文字,因为是用弧线写的,所以没有角节。又有人称“筋节”为“骨节”,如清代徐用锡说:“又思学书亦苦骨节大,不特点画要细处小处学,即结字亦是愈熟愈不相礙。”假如你去买肉,骨头倒是有骨节的。但书法只有一种节,“骨节”就是“筋节”。 简言之:
古籍中筋节、骨节、角节等,都是指小圈。 小圈用于调锋,必然是动手腕的地方。 简单称法就是一个节点。
我以开车做为例子,来说明筋和节点的关系。一个人开车出门,我以一个红点来表示,你想他应该做什么事呢?首先,他心中要有路线图,这是大圈;如果不知道路怎样走,那就没法开了。而他上了路之后,就要不断地调节驾驶盘,这是小圈,我以蓝色的点来表示。小圈是无法事前决定的,是根据路况临时变换的。同样道理,笔锋的运行也一样,我以红点来表示笔锋,写一个勾努势。笔锋的走势,或者说笔锋的轨迹就是一条筋。笔锋不是平拖的,它时时在调节之中,所以就产生了很多筋节,也就是小圈。
筋是可以下笔前先决定的,如果没有这条筋,你下笔怎么动呢?往哪儿走呢?
所以《玉堂禁经》一开始就说:“夫人工书,须从师授,必先识势,乃可加功。”这个“夫”只是一个发语词,没有具体的意思。他说一个人要学书法,必须有老师,老师教什么呢?必先识势,懂得笔势的走法,乃可加功,功力是加在笔势上的。
简单地说,先知道路线,然后表达功力。你可以用尖锋写,可以用侧锋写。当然也可以尖锋、侧锋并用。但这是“加功”,“加功”之前要“识势”。你要知道勾努势的筋,知道它的走势。这是下笔前先要明白的。
张旭的弟子徐浩说:“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初学书法,两件事情最要紧,那就是筋骨。筋是懂笔势,要写某个字,一看就知道用哪向几个笔势,裹束一下就行了。第二是骨,这是练笔力,把握笔心。初学者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毛笔一上纸面就弯了,副毫躺在纸面上刷来刷去,那全是肉。
卫夫人《笔阵图》有这两句话:“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骨多点,肉少点,那就是尖锋沿着筋走,所以称之为“筋书”,反过来就不大妙了,“多肉微骨”,毛笔趴在纸面上站不起来,不会用笔心,虽然也是跟着筋的方向走,但一大堆肉,所以叫“墨猪”。
本节要点:
骨是尖锋线,肉是侧锋线。 筋是笔锋所走的路,笔势的大圈。 节点是调锋的地方,笔势的小圈。 要点解读:
思考题: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书记》说:“昔谢赫云:‘书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有人说骨法就是画的架构,有人说骨法就是相面的方法,有人说骨法就是下笔力量大,等等,你怎样想?
1、写出“永”字的筋,注意分开笔势。 2、用纯骨写一个“永”字。 3、用纯肉写一个“永”字。
4、在你写的“永”字上标示出节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