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
第12课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4.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自主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
5.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6.联系背景,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
3.借助教材注释,正确理解古诗大意,通过重点诗句和字词的感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写的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里,饱经风霜、悲愤交集的诗人即将离开人世,他在临终前给儿子留下了一份遗嘱,是怎样的一份遗嘱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出示课题:示儿 二、讲授新课
(一)初读感知 1.走进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陆游一生笔耕不辍,创作的诗歌很多,内容极为丰富。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代表诗作有《示儿》《游山西村》《卜算子·咏梅》等。
2.写作背景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陆游的一生,呐喊着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3.解题
示儿:“示”是什么意思? “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
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4.读准字音
nǎi xūn hài shì sǒu 乃 熏 亥 恃 擞 5.词语释义
示儿: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元知:本来就知道。元:同“原”,本来。 万事空:什么都完了,没有了。
但:只是。
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全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定:平定,收复失地。 中原:指被金兵占领的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 家祭:过去家庭祭祀祖先的一种仪式。 无忘:不要忘记。无:同“毋”,不要的意思。 乃翁:你们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二)我会写
1.请同学们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祭、乃、熏、杭、亥、恃、哀、拘 2.随文识字:
(1)学生交流怎么记这个生字。(字的读音、结构、部首、组词、笔顺、造句等)
(2)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3.教师指导书写汉字。 (三)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四)感悟诗意
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唯独放不下,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宋朝的军队平定中原那一天,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告诉你的父亲。
(五)整体感知
1.诗的前两句:“元”和“原”都有“原来”、“本来”的意思,可以通用。 “死去元知万事空”也可以写作“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是,诗文用字应尽量避免重复,该诗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中另有一个“原”字,所以第一句还是以用“元”字为好。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朗读时,可轻读首字“但”,以突出“悲”字。“见”字后要停顿长一些,然后一字一顿地读出“九州同”三字,把诗人难以平静的悲怆心境表达出来。
2.诗的后两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本诗四句中的核心,只有这一句才最能反映出诗人渴望尽早收复中原统一祖国领土的迫切心情。其他句子虽也体现出诗人的这种心情,但算不上是“最能表现诗人渴望收复中原的诗句”。
(六)鉴赏诗歌
1.诗中哪个字最哪能表现陆游的心情? 悲
2.他为什么悲? 不见九州同。
3.想象“九州不同”时社会是什么样的?
想象到“九州不同”时土地荒芜,老百姓拖儿带女背井离乡,房屋倒塌,路边常常有饿死的人的尸骨;入侵者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随意挥动着鞭子抽向正在做苦力的人身上,可是他们不敢怒也不敢言……
4.他最大的牵挂是什么? 收复失地
5.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