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古镇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4 4:37:2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古镇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本次考察地点主要在云南,通过对丽江大理等古城镇的考察,了解当地文化、生活、古城规划、改造情况,从而探索如何将历史文化遗产更好地与规划、 建筑、景观、园林绿化结合在一起。现对丽江与大理的考察作出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丽江古城概括

丽江古城地处中国西南部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又名大研镇,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 2416 米,全城面积达 3.8 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古城现有居民 6200 多户, 30000 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资料显示,直到现时仍有 30% 的居民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这些手工也就是古城内主要的商品交易。

古城布局自由灵活,不拘一格,民居、集市、道路、水系组织聚散合理,配置得当,再加上石、石桥、木桥、花鸟虫鱼、琴棋书画、民风民俗,生发出无穷意趣,使古城独具魅力。

整个古城规划依山就水、错落有致,因为没有城墙,所以它不同其他王城的方形布局,在古城里面没有规则的道路网,而另外一方面对河流的保护尤其关注,除了没有对原来河流经络进行整改外,还保持着水质的清洁,令沿着河流一带保有历史的景观。

在丽江古城区修建有桥梁 354 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 93 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公元 14 ~ 19 世纪)。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 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

二、丽江民居建筑

城镇建筑本身是社会生活的物化形态,一个地方的民居建筑比官府衙署、寺庙殿堂等建筑更能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布局、结构和造型方面丽江古城民居按传统生活习惯,同时结合了白族、藏族民居的特色,井在房屋抗震、遮阳、防雨、通风、装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发展,其鲜明之处就在于无一统的构成机体,明显显示出依山傍水、穷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质朴的创造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和特定的区域里对纳西民族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丽江民居与江南民居的差异除了地域还有文化。

从文化方面,丽江古城民居既融和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丽江古城包容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纳西民族的兴旺与发展城中民居朴实生动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装饰是纳西族文化与技术的结晶。,而古城的两旁那些传统手工店铺更好地与经济商业挂扣,在文化保护的同时也能提高经济发展。古城所包涵的艺术来源于纳西人民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体现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是地方民族文化技术交流融汇的产物。

除了古城民居建筑。它与大自然也能做到有机而完整的统一,功劳主要归功

于四周苍翠的青山,它们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

丽江古城从城镇的整体布局到民居的形式,以及建筑用材料、工艺装饰、施工工艺、环境等方面,均完好地保存古代风貌,首先是道路和水系维持原状,五花石路面、石拱桥、木板桥、四方街商贸广场一直得到保留。民居仍是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在修复和建造,古城的风貌已得到地方政府最大限度的保护,所有的营造活动均受到岩格的控制和指导。丽江古城一直是由民众创造的,井将继续创造下去。作为一个居民的聚居地、古城局部与原来形态和结构相背离的附加物或是“新建筑”正被逐渐拆除或整改,以保证古城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或历史价值能得以充分发扬。

三、丽江古城周边建筑群

束河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西北 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建筑群内民居房舍错落有致,布局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龙河自建筑群的中央穿过,建于明代(公元 1368 ~ 1644 年)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

古城建筑全为古朴的院落民居,房屋构造简造、粗犷,而庭院布置和房屋细部装饰丰富而细腻,居民喜植四时花木,形成人与自然的美好和谐

古城巧妙地利用了地形,西有狮子山,北有象山、金虹山,背西北而向东南,避开了雪山寒气,接引东南暖风,藏风聚气,占尽地利之便。

四、大理古城概括

大理古城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苍山,形成了“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汉代称叶榆,公元764年,唐代南诏在此建城,公元779年,南诏迁都至此,宋代大理国仍以此为都城.历唐,宋代五百多年直至元代,这里一直是云南及滇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代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将原城改建为方形城,城四面建城门楼,四角建角楼,城内建\五华楼\现大理古城基本保留了明代格局,残存部分城墙,南北城门楼为公元1984年重建。

五、大理古城规划

与丽江古城不同,大理古城的规模布局,道路网络基本上为明代城池的格局。作为白族的主要聚居地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大理古城保存了一批古意盎然的历史街区,清一色的青瓦坡顶屋面,部分弹石与麻石相结合铺砌的街巷路面保存完好。保存较好的传统街道主要有复兴路、四牌坊、人民路、玉洱路、昌平路和卫门口等。以古城和喜洲为代表的典型的白族民居,吸收了中原汉式民居以庭院为中心的组合方式,结合本地区气候、本民族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创造了“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走马转角楼等基本的平面形式;建筑正向坐西朝东,背靠苍山,西面洱海;在石材的使用、外墙山花及腰檐的 绘饰、门楼的重点装修、照壁的檐饰及彩绘、门窗的精雕细刻及庭院环境的绿化处理等方面都是独具匠心。另外古城里面也保留有洋人街,令到整个古城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

六、大理民居

大理主要分布白族,所以我们参观了白族的民居,典型的白族民居一般为“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所谓“三房一照壁”,即每户院内均有一正

房。两厢房;正房在中间,两边是厢房,正房对面我们看到一面墙壁,每当下午至傍晚阳光照耀在这一墙壁上再反光到院内,把整个院落都照得明亮。故称“照壁”。这种情况,在风城下关更为明显,为避偏西大风,那里正房多坐西朝东。所谓“四合五天井”,即四面都是房子,四个角交接处分别有四个小大井,加上院中央的大天井,共五个天井。其实白族的民居布局与北京的四合院有点相似。 装饰是白族民居建筑的又一特点,门窗特别是主房堂屋的格子门,多为云木、红椿、楸木、云山等名贵木材,雕上金鸡富贵、喜上眉梢、麒麟呈祥等吉祥图案。大门座选用海东青山石精凿成芝麻花点,砌出棱角分明的基座,上架结构严谨、雕刻精细、斗拱出挑、飞檐翘角的木制门楼。

七、大理的石头文化

大理石头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广泛采用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大理民间有“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的俗语,指的就是建房取材的特点。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壁,也用于门窗头的横梁。这种用材的特征沿袭的是南诏时期的建筑方式。据记载,南诏的民居建筑就是“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

大理石石质细腻,既可用作建材,也可用于雕刻。经过打磨,光滑如脂,显露出奇美花纹,因而是一种上等的建筑、装饰、雕刻材料。自古以来一直被作为建盖宫殿、庙宇、御苑、花园的必备品。今天的北京故宫和十三陵,还可看到大量的大理石。我们发现,大理石也被本地人们广泛用作民房的柱只:“台阶等基石”就是体现。而因为建筑多数采用大理石,所以大理古城的整体颜色也就是大理石的灰白,从而构成了这个地方的地域建筑群。大理、剑川一带,盛产嵌镶大理石的云木雕花家具,就是因大理石具有解暑散热特性而制作的。用大理石车制的高脚酒杯、花瓶、笔筒、砚台、茶叶缸、烟灰缸、装饰屏风、挂幅等工艺品,就更不在话下了。

搜索更多关于: 古镇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的文档
古镇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9nxk9wsoy6ksx798r76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