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史》教学大纲
一、编写说明
1、课程英文名称:The Public Financial History of China(中国财政史)
2、课程编码:07015020
3、适用专业:本科财政税务专业 4、先修课程:财政学、中国税制 5、学时与学分:34学时,2学分 6、考试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7、教材:《中国财税史》,刘孝诚主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8、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财政史》是高等院校财经类财政税务专业的基础课,着重于结合财政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阐述中国财政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演变轨迹、特点及其规律,以便学生据以了解、掌握和运用中国财政演变发展的规律,为我国正在进行的财政体制改革提供某些有益的借鉴作用。
9、本课程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
本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新兴的科学方法论,力图合理安排中国财政史的结构体系,较准确、全面地概括中国
财政制度演变的基本规律,期望能较好地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反映中国财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最基本、最必需和最重要的内容;
(2)结构科学,内容新颖,尽可能反映中国财政史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
(3)财政史基本知识和财政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及方法相结合; (4)尽可能总结、概括并反映出我国财政制度在数千年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得失,使之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财政体制服务。
通过本课程力图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1)使学生了解中国财政产生前后的社会情况和国家财政的初始职能;
(2)使学生掌握中国财政制度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轨迹、特点及其规律;
(3)使学生掌握中国财政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同国家政权和人民的关系。
二、基本教学内容:(说明:按章、节、目顺序编制)
第一章 导论
[基本内容]本章是中国财政史的导言,它概述中国财政史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其学习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对本学科的概貌有所了
解,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重点与难点]重点:讲明中国财政史的研究对象,使学生了解中国财政史与中国通史、中国经济史的区别。
难点:明晰中国财政史中实物概念与货币概念、分立概念与统一概念的区别。
[本章简介]
一、《中国财政史》的研究对象
《中国财政史》研究的是中国财政思想制度产生发展的原因、作用及其运行的特点、规律。凡中国大地上已发生的财政,都属于研究的对象。若按社会性质划分,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新民主主义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五种社会形态的财政。
二、《中国财政史》的主要内容
1、使学生了解中国财政产生前后的社会情况和国家财政的初始
职能;
2、使学生掌握中国财政制度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轨
迹、特点及其规律;
3、使学生掌握中国财政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同国
家政权和人民的关系。
三、学习《中国财政史》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1、习中国财政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的需要; 2、习中国财政史是“古为今用”的需要;
3、习中国财政史是提高学习业务和思想素质的需要;
4、学习中国财政史是正确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需要。
[本章相关前沿问题]现实财政改革中引发的历史性问题的思考:如由现今的税费改革联系到古代的“黄宗羲定律”;由严惩官僚腐败联系到清代的“耗羡归公”等。
[本章思考题]
1、中国财政史研究的对象和意义是什么? 2、如何培养中国财政史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 先秦的财政
[基本内容]本章主要阐述我国财政的产生、夏商西周三代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收支结构、收支原则及其财政特点与财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先秦的财政思想。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财政产生的条件、中国租、税、赋、役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先秦以前的财政管理体制特点。 [本章重点与难点]重点是掌握中国古代租、税、赋、役的起源;难点是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决定了先秦财政管理体制的特点。
[本章简介]
第一节 中国财政的产生
一、中国财政产生的时间
1、传统的观点认为,财政产生于夏代。理由是:国家产生于夏代。《史记》中有“虞夏贡赋备矣”的记载。
2、实际上,我国的国家和财政在夏代之前就产生了。各种史料表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