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满昆虫的衣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3. 了解本文的命题方法和一般命题常识。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上节课读了课文,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结。谁愿意读课题。 生:“装满昆虫的衣袋”.
师:读课题的时候应该突出哪两个字? 生:装满。
师:为什么要突出这两个字?
生:装满这两个字说明法布尔装的昆虫多,所以要突出。
生:法布尔的衣袋天天装得满满的,可以看出法布尔非常喜欢昆虫。
生:法布尔不仅喜欢昆虫,还对昆虫非常着迷,不然他的衣袋为什么要装满昆虫哪? 师:说得好,法布尔非常喜欢昆虫,迷恋昆虫,所以衣袋装满昆虫。能不能把课题在读一遍。 (学生读课题,把装满两个字独得重重的)
(为什么要让学生读课题,主要是因为学生上节课已经读了课文,读课题是要唤起学生对课文的前理解,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以便下一步教师的教学)
一、教学流程
(一)、交流资料,,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听一段录音:《昆虫记》中的一个片断——螳螂捕食蝗虫 2、听了这个片断,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所写的《昆虫记》中的一个片断。.
在阅读法布尔所写的《昆虫记》时,我们惊奇地看到,法布尔用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诙谐的语调,把一个个昆虫写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让我们情不自禁、兴趣盎然地随着他漫游于昆虫的王国。
3、你们对法布尔有什么了解吗?
(学生课前已搜集了很多关于法布尔的资料,对法布尔的事迹有了大致了解。) 4、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搜集到资料的?
(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了解资料的获得有多种方法:到图书馆查阅.上网查询等等。)
5、为什么法布尔会取得这样的成就呢?相信我们读了这个故事就会明白。 出示课题:装满昆虫的口袋
指名读、齐读课题
(通过《昆虫记》中的一个片断引入,使学生感受到法布尔富有诗意的语言和他敏锐的观察力。当学生互相交流了搜集到的关于法布尔的资料后,对法布尔就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增强了学习本课的兴趣。) (四)、品读课文,自主感悟 1、自由读2、3段。
你们对法布尔有哪些了解?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他着迷的精神来。 1、投影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读读第三自然段,从那个词我们最能看出法布尔的着迷呢?圈出“终于”。法布尔在三天前就开始寻找了,结果终于被他找到了,他心中会多么的高兴,兴奋啊,那么请你来体验一下他当时的心情,读一读第一句“妈妈,在这儿呢……”读出高兴兴奋的语气来。
生:我觉得法布尔观察昆虫很着迷。我是从“一天傍晚,暮色笼罩了田野,爸爸妈妈忙完了农活,发现法布尔不见了。不由得着急起来,在田野上高声呼喊儿子。”这句话看出来的,他为了观察昆虫,居然连回家都忘了。 生:我从“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了这位‘歌唱家’。”这一句感受到法布尔很执著,三天前听到的声音,现在仍在寻找。我从“终于”这个词感受到他找到这只纺织娘是很不容易的。
师:你们想想,为了找到这只纺织娘,法布尔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 生:草丛里的小虫子叮咬他,他又疼又痒,但为了不惊动纺织娘,他忍着一动不动。 生:他发现纺织娘了,猛地往前一扑,可纺织娘一下蹦走了,法布尔膝盖都摔破了。 生:三天前,法布尔发现了这只纺织娘,连续三天,他每天都早早地蹲在草丛中,观察着它,常常连晚饭都忘了吃。
师:你们的描述让老师好像看到了当时的情景,法布尔捉住这只纺织娘的确是不容易呀。你们能把这种很不容易的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练读2、3段(从学生读书的语气中可以听出他们对“三天前”“终于”这些重点词都有了较深的感悟。)
师:法布尔用了三天的时间捉到了纺织娘,他天天趴在田野中,不累不饿吗? 生:因为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他已经忘了饥饿。
师: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首先还是他非常喜欢昆虫,如果不喜欢,他也不会对昆虫着迷的,更不会三天的时间里趴在田野里捉虫子。听,这是什么声音?谁去找找?(放纺织娘的叫声。) 这是刚才你找到的纺织娘的照片。(出示纺织娘的照片:学名螽(zhong)斯) 你找到了高兴吗?请你读一读。 有感情地朗读法布尔的话。 生齐读。
师:看你们读得这么投入,老师也想和你们一块儿读了,行吗?(学生很高兴) 师读第二段,加上录音(呼喊的声音):法布尔!法布尔!法布尔!
生读法布尔的话“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住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师:这只虫子真可爱!三天前,你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来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原来是它呀!你是怎么找到这位歌唱家的? 生:我在草丛中趴了三天,才抓到了它。
师:看来,找到这位歌唱家可真不容易呀!难怪你这么高兴呢! 生练读法布尔的话。(学生一个个兴高采烈,有的情不自禁地加上动作,好像真的捏着那只好不容易捉来的纺织娘。)
(教师积极创设对话情境,入情入境地与学生对话,激发起学生对话的欲望与热情,在对话中学生自然地走进文本,与法布尔共同感受捉纺织娘的辛苦,捉住纺织娘的那份喜悦,所呈现的是师、生、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美丽场景。) 学生练读2、3段 齐读2、3段
师:法布尔就是这样,对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出示第一段齐读第一段
(采用变序设计,立体解读文本,第一段并不需过多地讲解,只是当学生通过这件事更深地了解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后,再读第一段,实际上就是把学生零散的印象进行了归纳,但一切又尽在不言中。) 2、法布尔的故事可多啦!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4、5、6段,可以默读,可以小声读,也可以大声读,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句子,写上批注,并多读几遍。
学生依照自己的情感体验,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说使自己感受深刻的原因。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1)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 师相机指导:看看书上的插图,想一想,法布尔趴在岸上,都观察到了哪些有趣的自然现象? (借这样的机会,他沉浸在自己的天地中。) (2)“嗬!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 (动作快,观察仔细。) (3)法布尔高兴极了。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师(相机互动交流)我觉得这一句有些问题,我想改一下:“他把这个小甲虫放进蜗牛壳里……
因为我觉得小甲虫怎么能比作“宝贝”呢?
(引导学生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相机指导读好这一句。)
(4)夕阳西下,法布尔口袋里装着放甲虫的蜗牛壳,还有好多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满载而归。
“满载而归”什么意思?(塞得满,数量多。) ④、投影出示6、7、8、9三段
这时候法布尔的心情不同的,请你来划一划,找一找。请你来说说有什么不同呢? 心情的变化:捉小甲虫时的“高兴”“心里甜滋滋的”-------被父母责骂时的“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将“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仍然兴致勃勃”地拣那些昆虫,背地里“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
是呀!法布尔是多么喜欢昆虫啊!可是父母却严厉地批评了他,
法布尔的父母是怎样批评法布尔的。(抓住父亲“怒气冲冲、吼、可恶、小傻瓜、拣这些没用的小玩意儿”;母亲“厉声责备、撑破裤兜、中毒”等词句进行品读,从而感悟、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欢之情。)
同学们在生活中肯定也曾被父母责骂过,你还记得你父母是怎么责骂你的吗?你来模仿一下他们的口气来读一读法布尔父母的责骂。指明学生读。男女声来读一读。
A、指名读
B、评议,围绕父母当时的态度及语气,引导学生读出气愤来。
C、齐读
2、对话:如果是你的父母这样批评你,你会怎样?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当谈到法布尔受到父母责骂时,教师可相机点拨:
法布尔为什么这样做,他为什么这样开心,作为他的父母,理解吗?你理解他吗?你想对他的父母说些什么?
(法布尔受到父母的责骂,伤心极了,你如果当时在他身边,将如何安慰他?) B、 当父母责骂你时,你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请你来说说。我们的小法布尔心里也是非常难过的。指名学生来读一读第九段。
C、 但是在这样的责骂面前他又怎么样呢?放弃还是坚持啊?圈出词语“丝毫没能”、“仍然”。可见啊,他确实是非常的迷恋昆虫的啊
4、过渡:法布尔又是怎样做的呢?
5、指名读第九、十自然段。齐读,讨论:你读出了什么? 法布尔十分喜爱昆虫。(指导学生用心去体会法布尔当时的心情,以及他与父母背着捉昆虫的原因)
法布尔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家人的训斥并没有削弱他对昆虫的迷恋,大自然中的一切在他眼中都是那么神秘,那么美好。(引入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话。
(在对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后,再次回到第一段,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法布尔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第一段在文中是起着总起的作用) 爸爸的训斥削弱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吗?
D、 齐读6到9自然段。
3、 小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只能用“痴迷”来形容。 正是有了这种执着追求,法布尔走进了科学的殿堂。而今天人们印象中的法布尔就具有了一个典型特征--------(引读)衣袋装满昆虫
①、 请你再来读一读课题,思考一下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呢?换一个题目,例如,爱昆虫的法布尔,法布尔的故事与它相比有什么不足的呢? 生动形象的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痴迷。他时时刻刻都在钻研着昆虫 ②、 教师板书:执着追求,坚持不懈 自读最后一段。
大家预习时搜集了很多法布尔的有关资料,资料中有许多关于法布尔迷恋昆虫的事例,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交流法布尔迷恋昆虫的有关资料。
师补充资料:法布尔受到国王接见时竟觉得国王和大臣都很像鞘翅目昆虫。 法布尔研究昆虫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指名读、齐读第一句话。
(这部分语言比较简洁概括,为学生自己创生语言提供了较大空间。教学中,通过资料的交流,使学生对“迷恋”这个词有了深刻印象的感悟)
正是这种兴趣,把法布尔引进科学的殿堂,使他了解了昆虫的世界,甚至了解昆虫的内心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