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课内阅读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8 5:54:1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一)青海高原一株柳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荫;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炼;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1.这段话写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 的特点,体现了这株柳树神奇的 。

2.出近义词:呈现( )色泽( )锻铸( )撑立( ) 3.这段话表现了柳树 的生命力。朗读这段话,应用 的语气来读。

4.提到柳树,我们的眼前就会出现那 、 的身姿。(填成语。)我们还会想到这样的诗句: 5.青海高原的柳树为了保存生命,它还要经历哪些磨难?发挥想象写下来。

(二)青海高原一株柳 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 ,历代诗家词人为那里的柳枝柳絮 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让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吟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念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树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 、 的柳树了; 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像的 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1.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2.“ ”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3.样子联想填空。 例:由“五光十色”联想到阳光下多色的葡由“婀娜多姿”联想到 由“漫天飞扬”联想到 4.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和 同是一种柳树,它们的生活道路和命运的最大差距表现在 。 5.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把这个句子不改变意思换个说法写下来: (三)给家乡孩子的信

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我今年87岁,今天回顾过去,说不上失败,也谈不到成功,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在回答和平街小学同学们的信中说:“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有人问我生命开花结果是什么意思。我说:“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个我们办得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1用“ ”划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2.填空。

(1)“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这句中“它们”指的是 。

(2)“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的意思是 . (3)为了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作者多次运用了反义词。认真默读,至少把其中的两组摘录下来: 和 , 和 。

3.文的作者是著名作家 ,你读过哪些名家、名篇、名著,至少写出两位作家及其一部作品。

(四)给家乡孩子的信(节选)

我在回答和平街小学同学们的信中说:“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有人问我“生命开花”是什么意思。我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 只有为别人花费了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1.这段话的作者是著名作家 ,她的代表作品有 、 。

2. “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是什么意思?

3.你如何理解“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这句话。 4.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 的精神。

(五)草原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

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们想到了 、 、 这些成语。 2. “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这样比喻的好处是什么?

3.这段话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请你用“ ”划出动态描写的句子。 4.通过这段话的朗读,我们感受到蒙古族人民 ,他们的习俗很多,如 、 、 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如 、 、 等。

5.《草原》中最能表现蒙汉情深的句子是: 。

(六)詹天佑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工程最艰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外面两端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1.詹天佑在开凿居庸关隧道时采用 的办法,原因是 ;在开凿八达岭隧道时采用 ,原因是 。

2.看看下面的图,想想它们分别代表哪处山岭,填写在图下括号内,然后在图上画出詹天佑开凿隧道的示意图。

( ) ( ) 3.从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你想到了哪些四字词语或成语?至少写2个。 4.从这段文字,我们看到詹天佑能依据 采取 ,充分表现了他的聪明才智。

(七)学与问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侯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画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2、沈括有一部著名的作品是 3、默写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4、山上桃花开得迟的原因是 5、学与问的关系是 ,写出两句这方面的名言。

搜索更多关于: 课内阅读 的文档
课内阅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a0zn18imm570pk9t1wn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