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中的成本控制与效率提高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4 22:40:0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中的成本控制与效率提高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成本构成

审计成本控制是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力求以最小的审计成本最有效地实现审计目标的一种控制手段。通常,审计成本包括完成审计工作需花费的资金成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对于一项审计工作来说,如果需要人员多、耗费时间长,其所需的资金成本及总的审计成本就比较高;反之则审计成本较低。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成本构成分析,要考虑内部审计的内向性特点,因而应从有利于整个单位成本管理的角度来分析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成本。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成本不仅应包括审计成本,还应包括被审计单位和其它部门在审计过程中所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根据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特点,从审计成本组成内容来划分,审计成本可以分为:显性成本、隐性成本和机会成本。

①显性成本包括: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工资、办公费用、固定资产使用成本、审计人员后续教育成本和审计项目成本(包括审计外包项目成本、被审计单位配合成本、审计成果运用成本)等等。

②隐性成本包括被单位高层管理和其它部门对审计部门的委托、听取审计请示、审计意见和审阅审计报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等成本。

③机会成本包括由于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人员和其他人员因完成审计事项所花费的时间而导致其它工作被搁置所带来的成本。

从审计成本性态来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成本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包括固定人员的工资性支出、固定资产使用成本、职业后续教育成本和其它固定的管理成本,这部分支出无论是否开展审计项目都列为审计成本;变动成本包括开展审计项目投入的耗费,项目越多,投入越大。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成本控制现状及成因

1.审计部门及审计项目组成本控制意识欠缺。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财务体系未实行成本核算,又由于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粗旷性,各单位、各部门都没有树立起成本控制观念,事业单位内审部门作为事业单位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同样没有把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结合起来,这一特点是与其现在的生存空间密切相关。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成本观念也有所欠缺,审计项目组在实施审计项目过程中,不注重节约成本、不讲究工作效率,或搞人海战术、或搞拉据战,浪费了大量人力资源和时间。 2.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成本预算管理不规范、不全面。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成本隶属于总成本的一部分,审计成本与被审计对象的成本融为一体。而目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成本并未单独核算,只将办公费用、固定资产购置费用、培训费用等纳入内部审计部门经费预算,被审计单位配合成本未纳入成本管理范畴,这样导致审计项目中大量占用被审计单位资源,增加转移成本;而且审计成本预算也未与审计项目挂勾,外包成本也未纳入审计成本预算范围,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的固定成本投入与审计项目多少和是否外包并不产生影响,审计过程中消极怠工时有发生,对于稍有难度的项目就选择外包,无形中增加了审计成本。

3.缺乏激励机制,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压力与动力不足,审计工作效率不高。

目前,事业单位内审部门基本上未形成绩效考核机制,因而也没有具体的绩效考评指标,对审计人员年度考核也就流于形式。审计部门领导注重的也是一年完成了多少审计项目,对审计项目的复杂程度,审计的效率、效果及审计成本方面很少关注。在薪酬制度方面,也往往仅与职称、职务挂勾,不与审计项目成本及效益挂勾。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对审计成本的节约和浪费得不到奖与惩,甚至得不到客观的评价,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和效率不高,在客观上导致了审计成本的增加。

4.审计资源整合不力,资源不足与资源闲置并存。

目前,一方面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普遍存在总体资源投入不足包括资金、人员、时间。另一方面,由于对审计项目工作量和可用的有效审计资源没有进行准确测算,具体落实到审计项目时则是“有则多配,无则少配”,再加上任务与时间不匹配,导致资源闲置现象严重。在项目实施中也存在审计力量组织调度不当、分布不均、审计重点和目的不明确等情况,导致审计项目审得不深不透,使投入的大量审计成本未能发挥其效用,无法有效的降低审计成本。 5.审计程序欠科学,审计方式和审计手段落后。

审计程序是保证审计目标实现的手段。目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程序要么不规范、太繁琐,要么太死板、太教条,灵活性不够。审计程序越繁琐,审计成本越高,审计资源浪费越严重。

审计方式和审计手段是提高审计效率的途径。审计方式基本上停留在对会计凭证的逐笔审查,分析性复核审计方法未得到充分运用。审计手段上,计算机辅助审计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手工审计效率低下。 6.审计人员素质不能满足业务需要。

审计是一种依靠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的职业,职业判断能力强,则可以少走弯路,提高审计效率,降低直接审计项目成本支出。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对内审人员的编制确定没有合理测算,选拔审计人员素质标准也不明确,有的不能胜任审计岗位的工作,有的甚至“老弱病残”,这样导致了目前审计任务过重和审计冗员过多的矛盾。

三、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成本控制与绩效提高

(一)优化审计组织,完善管理体制,降低审计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1. 优化审计组织,整合审计资源

审计资源的利用状况直接决定着审计成本的高低,所以,加强审计的组织与管理,促进现有审计力量与审计对象的最佳结合,也是审计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

在审计计划管理工作中,优化审计项目组织工作、促进审计资源整合的手段主要有:一是计划安排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根据审计工作发展目标和有效实施审计监督的需要,在计划安排上要突出重点,明确年度审计工作总体目标和各项目审计目标;在保持各专业审计优势的基础上,科学调整内部机构设置,合理调配审计力量,加强审计署各专业司与派出机构及下级审计机关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优势。

2.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审计效率。

节约奖励制度是定额预算的配套措施。审计项目的多样性和不可测性,给定额的确定带来很大困难,而且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有较强变化性的审计项目,就是年初制定了预算,随着项目审计的推进也难免会造成预算的追加追减,这样很容易使预算流于形式。所以,对于一些特殊的审计项目,可以采取经费包干、节约奖励的方式。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有机结合,是促使行为高效运作的根本保证。激励是诱惑,而约束则是威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运用激励机制两种不同的力量,将充分发挥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审计效率的提高和审计成本的降低。

3.利用综合业绩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提高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由于内部审计业绩很难用量化的数字来表示,给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业绩的评定带来了一定难度。因为如果仅仅从数量上如审计时间、成本高低等指标来评价内部审计业绩则难以保证审计质量。因此,衡量内部审计价值的最好标准是利用综合业绩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来对内部审计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通过平衡计分卡建立绩效考评指标,将考评结果与个人报酬挂钩,这样将激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及审计人员降低内审成本,提高内部审计效果和效益。 4.科学编制审计计划,加强审计预算管理,实行审计成本专项控制。 科学编制审计计划,安排审计项目时要有选择性,一方面要选择那些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以及重大事项开展审计;另一方面要选择那些能扩大审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中的成本控制与效率提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a1892a73j76vac3ljxx41z4g1sgcd0185o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