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
A.是否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B.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C.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3.在社会革命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环节是( )。
A.产业革命 B.思想革命 C.政治革命 D.经济革命
14.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把社会历史理解为( )。
A.社会形态的演变史 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C.国家政权的更替史 D.思想文化的交流史
15.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16.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
A.必然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必然导致机械论和宿命论 C.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理论
D.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并不矛盾
17.人类劳动不同于动物活动的根本标志是( ) A.改造自然 B.适应自然 C.制造工具 D.控制自然 18.社会规律和自然界的规律的区别表现为( ) A.社会规律是主观的,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
B.社会规律是有阶级性的,自然界的规律是没有阶级性的
C.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自然界的规律是盲目的、不自觉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D.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自然界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1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社会文明与社会进步的关系问题 C.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20.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
A.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21.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22.社会意识是( )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们改造自然的过程 D.人们改造社会的过程
23.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的根本区别在于 ( )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事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24.使人与自然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 ) A.地理环境 B.生产资料 C.生产劳动 D.社会意识 25.社会存在是( )
A.社会环境 B.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社会生活精神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
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C.经济和政治的统一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 27.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
A.人和人的关系 B.人与工具的关系 C.物和物的关系 D.人同自然界的关系 28.上层建筑结构中的核心是( ) A.国家元首 B.意识形态 C.国家政权 D.政党
29.下列观点中,正确表达了人的本质的是( ) A.人之初,性本善 B.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C.人是符号动物 D.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0.使人与自然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 ) A.地理环境 B.生产资料 C.生产劳动 D.社会意识
31.上层建筑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是( )
A.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国体和政体 D.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思想 32.国家的起源在于它是( )
A.阶级妥协的结果 B.人们订立契约的结果 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D.使用暴力的结果 33.生产关系的根本内容是( )
A.分配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参加生产劳动与否 [参考答案: 1.B 2.C 3.B 4.C 5.D 6.D 7.A 8.A 9.A 10.C 11.B 12.D 13.C 14.B 15.C 16.D 17. C 18. C 19.A 20.A 21.D 22.A 23. A 24.C 25.B 26.B 27. D 28.C 29.D 30.C 31. A 32.C 33.B]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是( )
A.没有研究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没有考察人们思想动机的物质根源 C.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D.忽视了历史人物的社会作用 2.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 ( )
A.—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B.人们能动创造的过程
C.社会主体自我认识的过程
D.社会发展过程不受人的主观意志决定
3.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有( )
A.政治学 B.文学 C.道德 D.修辞学 4.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包括( )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 C.社会革命和改革
D.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E.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
5.下列各项中属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有( )
A.一切按群众的意愿办事
B.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C.满足群众的一切眼前利益 D.一切工作都要搞群众运动
E.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6.杰出入物的历史作用表现在( )
A.能决定历史发展趋势 B.能改造历史发展规律
C.能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 D.在斗争中起核心作用
E.对社会发展起某种促进和推动作用 7.下列各项体现人与社会关系的有(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D.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E.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劳动创造了人”的基本根据是( )
A.劳动使人们结成了社会关系
B.劳动创造了生产工具并使猿手变成了人手 C.劳动推动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D.劳动使人的意识得以形成
E.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9.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多创造的生产力 E.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10.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为( )
A.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不同步性 C.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E.社会意识是人天生就有的
11.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区别在于 ( )
A.前者是阶级社会的历史现象,后者不是阶级社会的历史现象 B.前者是某一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后是同一社会制度的部分质变 C.前者的发动者是被统治阶级,后者的发动者是统治阶级 D.前者一般都是暴力的形式,后者一般是非暴力的形式
E.前者是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后者是同一社会制度的自我调整 12.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指( )
A.人的自我价值 B.人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