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三)正确认识我国教育目的实施中的问题 第三,三个面向、三个要义。 三个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第四,四个统一。科学文化与思想修养、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 第五,五育协调。 第六,全面贯穿。
(三)正确认识我国教育目的实施中的问题 ?3、理想性与现实性
?教育目的是对未来社会人才的理想设计,是我们教育努力的方向,它对今天的教育实践发挥着明确的价值引导作用。
?按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素质的新要求,将教育目的的引导性与教育目标的现实性辨证地统一起来。 课后作业
1、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
2、在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问题上,教育史上形成两个理论流派,一是(),二是()。 3、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4、最早使用美育一词的是( 席勒 )。 5、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6、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第五章 教育主体:教师与学生
学习目标:
1、明确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2、了解教师的职业素质和劳动特点。
3、明确学生的本质属性,叙述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4、理解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 一、教 师 教师的定义:
“师者,人之模范也”——汉代 杨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苏联 加里宁
教师:受一定社会的委托,在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施加特定影响的专门人员。
教育学小知识:说出古代教师的名称。 如“博士”、“祭酒”、“司业”、“助教”、“学正、典学”等。 (一)、教师的职业素质
1、教师的职业态度和教师信念。
2、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即爱心、责任心和公正。 3、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即知识结构、能力。 4、教师的心理素质。 3.1、教师的知识结构
第 17 页 共 40 页
教育学
在传统观点上,教师的知识结构定位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模式;
在现代社会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定位于“通识教育+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模式。 通识知识:指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计算机知识和英语等) 3.2、教师的能力
教师的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首先,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其次,良好的沟通和交往能力;第三,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特殊能力: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所需要的教学实践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能力和教学组织和调控能力;现代教育还要求教师具备审美能力。 (二)、教师的职责和角色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1)教师的职业角色
A、消极作用:替罪羊、侦探和纪律的执行者。
B、权威者的作用:家长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模范的公民。 C、支持的作用:心理咨询和治疗师、朋友与知己。 2、教师的职责和劳动特点 (2)教师的劳动特点
A教师劳动的长期累积性( ) B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 C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 D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
两类教师性格特征的比较 (二)、教师的职责和角色 现代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
(1)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的引导者。由传统的文化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化为“顾问”、“交换意见的参与者”等角色。 (2)教师是学生成为完整人的促进者。
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教育使人在认知、审美、道德、情感、创造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3)教师是学习者和研究者。
(三)、教师的内在价值
(1)教师职业激发和丰富教师的创造潜能。(分析隐喻中的教师形象) (2)教师职业促进了教师的自我成长。 如“教学相长”、“两代师表、一同塑造”等。 (3)教师职业带给教师无穷的快乐。 ?“生存型”的教师?“享受型”的教师?“发展型”的教师 (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理想的建立。
?教师的专业知识的拓展;首先是量的拓展,其次是知识的质的深化,再次是知识结构的优化。
?教师的专业能力的发展。
第 18 页 共 40 页
教育学
?教师的专业自我的形成。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
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 二、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丰富、多样的人; 2、学生具有能动性; 3、学生具有创造性;
4、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具有可塑性。 5、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二、学生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是权利和义务的主体 (1)学生的合法权利
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受教育权和身心健康权 (2)学生的义务
A、遵纪守法;B、遵守学生行为规范;C、努力学习;D、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二、学生
(三)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
1、生理成熟期提前,应有针对性地开展青春期教育。
2、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教育要正确选择和利用有价值的信息,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思维力。
3、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 二、学 生
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5、心理问题增多。?学习方面的困扰,如学习方法的烦恼、压力增大等?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青春期生理、心理困扰?人生发展中的烦恼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自卑感等
三、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及其作用
1、师生关系: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的态度等。
2、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社会地位上的平等对话关系)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知识的无限性要求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三)我国目前中小学存在的师生关系类型
第 19 页 共 40 页
教育学
1、对立型,师生交往呈单向型,易发生冲突,教学效果极差。
2、依赖型,从知识的掌握看,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3、自由放任型,教学效果明显下降。
4、民主型,师生之间呈现积极的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指导。教学效果良好。
第六章 课 程
学习目标:
1、识记课程的含义,了解课程含义背后的价值取向。 2、划分课程的类型,能区分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含义。 3、了解校本课程的定义及特点。 一、课程的含义与类型 (一)、课程的含义 1、中国传统的课程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宋朝 朱熹。含义是“功课及进程”。 2、西方传统的课程观:“curriculum”一词,是指“教学内容的组织系统”,后演绎为“教育课程”。本意为“跑道”,其动词形式则重在“跑的过程”,即学生对于课程的体验上。 3、现代课程观点:课程就是学校组织并提供给师生互动的、旨在使学生产生一定变化的经验。
(一)课程的含义
4、现代课程定义的特点:
?试图整合社会需求、儿童发展、学科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
?该定义是功能性的,强调课程只有发生实际作用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和自身的潜在的价值; ?“课程”既包含了“国家的正式课程”,也包含了学校的“潜在课程”,即学生发展的非预期的结果。是一种完整的课程理解。 (一)课程的含义 5、不同的课程含义:
?课程即学科和教材,这是最传统的课程观。 ?课程就是目标。
美国的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持此类观点。强调目标对教学的规限作用,也强调“预期性”,注重控制和效率。
资料一:名著仔
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一些学院和大学讲授经典著作的“不受约束”的青年教师形成了一个小团体,其中的核心人物是:赫钦斯,它30岁任芝加哥大学校长;艾德勒和布坎南等。这些青年学者为宣传自己的观点,发表了大量的著作,有了一定的影响。人们把他们称为“名著仔”,艾德勒则不同意这一提法,他们自称为“永恒主义者”,永恒主义课程观因此成名。 (一)课程的含义 ?课程即计划。
试图区分课程与教学,把重点放“学习计划”的编排上,这似乎重视“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又往往会把重点放在可观察的教学活动上(教学活动作为目的),从而忽视这些活动为之服务的目的(即学生发展)。
第 20 页 共 40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