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式”的教学思想;
??卢梭的浪漫的自然教育观和发现教学论;
??赫尔巴特、赖因等人的“教育性教学”和“形式阶段”教学论。
一、教学论的一般问题
?4、教学论的发展与繁荣时期
??杜威的解决问题的“五步教学”理论,体现了“儿童中心主义”的教学论思想;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新行为主义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认知主义理 论);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目标教学理论);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学习理论(情感教学理论的代表)。
(二)教学的含义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师生教与学的统一活动。其含义为: ?1、必须联系学校来理解教学。教学工作是学校全部工作的核心。
(二)教学的含义
?思考题: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其表现: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了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
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还有德育工作、体育
工作、后勤工作等。 (二)教学的含义
?2、必须联系师生双方的“统一活动”来理解教学。 ?3、必须把握教学的宗旨来理解教学。 ? 智育与教学的关系
(二)教学的含义
第 25 页 共 40 页
教育学
?思考题: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 智育是专门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活动,它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是智育的主
要途径,但不是惟一途径,智育也需要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
? 教学要完成智育任务,但智育却不是教学的惟一任务,教学也要完成德育、体育、美育
等任务。
?教学=\\=智育。
(三)教学论的一般问题
?教学论以研究教学为核心,而一个完整的教学要涉及教什么、如何教、教的怎样等基本问
题,因此教学论一般分为这些领域:
?1、教学目标论。2、教学内容论。 ?3、教学方法论。4、教学评价论。
二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涵义
?1、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对方案进行试行、评价试行结果、并在
评价基础上修改方案的过程。
?2、具体来说,教学设计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实验和修改以及评价学生
学习的整个过程。 (一)教学设计的涵义
?3、教学设计模式的类型
?不同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具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取向。
??认知取向:以“发现学习”为标志的布鲁纳的认知教学设计模式、以“先行组织者”为突出
特征的奥苏伯尔的设计模式、以及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等;
??行为取向:以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为代表; ??人格取向:以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设计模式。
(二)课堂教学的设计
?1、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 ??建构性
第 26 页 共 40 页
教育学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背景下提出,教学活动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生成性
?教学不再仅仅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的对话; ??多元性
?在“多元智能理论”引导下,承认“差异就是一种资源、一种财富”,在教学中要重视人本性。
三、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在特定的课堂情境中实施教学的总体方案或设
计。
?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概括性程度高,它是对教学的一种“总体设计”;
而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是教学策略在时空以及操作程序上的具体体现。 (一)不同类型知识的 教学策略
?1、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激发学习的动机
?第一,利用学习目标的激励作用;
?第二,引发认知冲突;第三,利用学习动机迁移原理。 ??促进知识的理解和保持
?第一,激活原有的知识;第二,对知识进行深加工;第三,在改组、扩充和更新知识时加
强理解,促进保持。 (一)不同类型知识的 教学策略
?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分析学习任务,找出必备技能 ?技能的形成必须有一系列从属技能。 ??加强理解 ??进行有效的练习
第 27 页 共 40 页
教育学
?第一,选择合适的练习方法;
?第二,精选练习内容;第三,及时反馈; ?第四,身体练习和心理练习相结合。
(一)不同类型知识的 教学策略
?3、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专门教学与渗透教学相结合
?单独开设学习策略课与学科知识的教学过程中直接传授学习策略相结合。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智力测验、想象力训练等) ??进行具体的训练
?第一,制定一套外显的、可操作的训练程序;第二,训练不宜密集进行;第三,给学生提
供反馈;第四,引导学生评价策略的有效性;第五,鼓励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运用策略;第六;引导学生生成适合自己的新策略。 (二)课堂教学认知策略
?1、示范—模仿式策略
?教师有目的地把示范技能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使他们通过模仿有效
掌握必要技能的教学策略。
?其基本的教学模式:定向——参与性——自主练习——迁移。 ?其教学目的是用于行为训练,培养学生的各项动作技能。
(三)课堂教学认知策略
?2、传递—接受式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讲解等系列活动,把知识迅速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学生以接
受的方式获得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教学策略。
?基本程序是: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知——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
(三)课堂教学认知策略
?3、引导—发现策略
?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策
第 28 页 共 40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