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森林及其保护》优质课教学设计_21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5 3:31:1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森林及其保护》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

§4.1. 森林及其保护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设计理念:

主要根据认知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教学设计。

认知主义理论认为,要充分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必修和选修有着密切的联系,必修是选修的基础,选修是必修的深入。学生通过必修一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具有统一演化的过程,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就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所以可以迁移到本节内容的学习上,掌握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产环境功能的失调,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必修二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原因,所以可以迁移到本节内容的学习上,掌握人类与森林的关系以及森林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通过必修三的学习,尤其是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和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林为例,已经掌握了植被、森林遭到破坏的原因、带来的危害以及保护的措施,可以将这些具体的知识迁移到本节课森林的学习中来。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学习是一种情境认知,情境认知不是封闭于个人头脑之中的认知过程,而是同周遭环境中的工具、符号、语言等媒体和功能性质资源的交互作用之中生成的认知过程。学生的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传授,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借助该理论,本节课通过独立自主阅读教材学习、小组活动探究问题学习、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启发式引导学习、角色扮演问题

式课堂教学、户外实验地理实践教学的形式,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课标分析:

1.课标要求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增强保护资源与环境、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

A.结合实例,说明某种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B.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C.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2.课标解读

以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提倡采用图表判读、综合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资源、环境问题的基本内涵,并能站在国家安全、国际合作的高度,认识资源、环境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措施,了解资源、环境问题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模拟情境,讨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个人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等。

●教材分析:

从选修六整本教材来看,第一章简述环境与环境问题,要形成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二到四章具体就某一种环境问题详细展开,包括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第四章主要探讨生态破坏问题,而森林破坏只是其中的一类型问题,但是是非常重要的一类问题。第五章是关于措施: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

本节教材开篇,导言首先提出人类与森林的关系。接着叙述了滥伐森林带来的生态灾难,不仅给出了森林遭到破坏的自然、人为原因,还结合具体数据描述出了森林遭到破坏的世界、中国现状。人为原因里面设置了一个思考题工业化与森林锐减的辩证关系,现状里面给出了2000年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示意图。然后通过图片和思考题,给出了森林所具有的生态功能。并通过图文描述出了森林遭到破坏后带来的危害,并给出了案例一滥伐森林与洪水加剧,让学生感受生态灾难。最后通过图文,给出了世界、中国对森林保护的措施,并设置思考题提问青少年具体能为森林保护做什么?在本节内容“森林及其保护”里,森林强大的生态功能是教材的重点之一,只有理解森林的生态功能,才能通过各种案例和数据体会滥伐森林带来的生态灾难。

一.滥伐森林的生态灾难 1.原因:自然、人为(思考题) 导言:人类与森林关系 2.现状:世界(分布图)、中国 3.危害:森林功能(图、思考题) 危害(案例一) 二.保护森林 1.世界

2.中国:政府、民间团体、青年(思考题)

第四章第一节教材分析图

●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全日制普通高中二年级学生文科班。

1.知识储备:学生通过必修一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具有统一演化的过程,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就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所以可以迁移到本节内容的学习上,掌握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产环境功能的失调,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必修二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人类与环境的关

系以及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原因,所以可以迁移到本节内容的学习上,掌握人类与森林的关系以及森林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通过必修三的学习,尤其是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和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林为例,已经掌握了植被、森林遭到破坏的原因、带来的危害以及保护的措施,可以将这些具体的知识迁移到本节课森林的学习中来。学生可以在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学习,既巩固了已学知识,又学习了新知识。

2.年龄阶段特点:和初中学生相比,高中阶段的学生更喜欢具有思辨性和理智性的内容。不管是世界森林资源空间分布特点描述原因阐释,还是对1998年长江流域洪灾原因措施的分析,都需要学生综合考虑各个条件,具有思辨性和理智性。但是,该年龄段的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还有待加强,他们往往顾及不到很多方面,教师在引导时除了要注重主导因素分析外,综合分析也不能忽视。

3.学习方式的有效性:人文地理部分和学生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因此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归纳总结是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这既可以体现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是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具体体现。小组研讨里设计了结合生活经验描述森林的经济、社会功能。森林破坏原因里面,播放了山西省2019年3.14森林火灾视频。森林保护措施里提问青年能为森林保护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训练提升里设计了一道乡土地理,以我们山西省汾河流域吕梁山脉的水源涵养林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森林遭到破坏的原因、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破坏后带来的危害、以及森林恢复的措施。即检测了学生的掌握情况,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生态环境问题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运用世界森林分布示意图,描述世界森林的种类及其分布、阐释数量与原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结合图文材料,深入理解森林的生态功能,并树立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人地协调观)

3.通过图文材料,学会论证探讨某区域森林破坏这一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以及保护的措施。(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点:

1.结合图文材料,深入理解森林的生态功能,并树立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 2.通过图文材料,学会论证探讨某区域森林破坏这一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森林及其保护》优质课教学设计_2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aakj56cgl47le14lopx1jxus0hkxz00vwj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