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14.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了柳体,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这体现了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推动作用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人民群众中的任何一员,都能进行文化创新
15.文化创新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是因为: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C.只有人民群众才有首创精神 D.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文化生活第五课 一、判断改错
1.解析: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解析:不科学。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是一方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但是文化创新还有一个积极作用,即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从而也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
3.解析: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吸取营养,创造出无愧时代和人民的文学作品,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4.解析:不矛盾。文化创新不能离开传统而空谈,否则就失去根基。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要求文化创新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5.解析: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基本途径有两条:从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相互交流、融合、借鉴,即: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二、选择题
1.【解析】D 以电影《建国大业》的热播为背景,引导考生提高文艺欣赏品味,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建国大业》作为弘扬主旋律的红色影片深受人民群众喜爱,表明先进文化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呼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②④正确。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可能是先进文化,也可能是庸俗文化;实现文化繁荣需要创新,但不只是形式的创新,①③错误。本题正确选项为D
2.【解析】A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及中华文化的特点,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故③的说法错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④的说法错误;①②的说法正确的反映了题意。
3.C 4.B 5.B 6.A 7.C 8.C 9.A 10.C 11.D 12.D 13.【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化创新的理解。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由题干可选 C. 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A直接不符合题干,B光说继承,没有体现吸收借鉴,D说法不准确。
14.C 15.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