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度,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互帮、互助,在子女不能和老年人居住、不便及时照顾老年人的情况下,邻居、同事、朋友都要伸出援助之手,给予身边老年人适当关心和有效帮助,增强社区居民的责任感和义务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的良好氛围,为家庭养老奠定起坚实的思想基础。
十一、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的风险分析
(一)、政策性风险
1、政府实行补贴政策,引导产业资源配置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已经认识到政府职能转型过程中自己在老年福利社会化中的角色和地位。关于这一点,前面所列的各级政府关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方针政策已经足以说明。过去一个时期,政府通过低保和其他救济的方式,承担了对“三无老人”、孤寡老人和其他部分贫困老人的福利养护服务。XXX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实行政府投入为主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建设阶段,政府成为绝对的投资主体;其二,在试点阶段,向新成立的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如XX路街道的试点)注入适当资金,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启动资金,这在预算中已经充分体现。其三,在全区8个街道的推广阶段,政府还将继续为全区“三无老人”、孤寡老人和其他部分贫困老人“居家养老服务”买单,从而保证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维持能够“有米可炊”。可见,政府的福利津贴成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起步的政策导向和种子资金,从而引导企业、家庭赡养、社区援助等资源的共同投入,促进居家养老服务初步形成必须的产业规模,不至于将新生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扼杀在摇篮中。
2、养护员选择机制有效降低了服务供给成本
低收费、低补贴、低成本是老人福利服务产业的基本要求。依前分析,XXX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将从有劳动能力的社会低收入群体中选取养护员。低成本的养护员选择机制是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能够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由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人员大都享有相应的政策保障,选择作养护员,就等于借用
了政府给予的政策补贴,加上服务绩效奖励,使得养护员领到的实际收入能达到当地的合理水平上。低补贴的结果不仅直接降低了政府购买福利服务的成本,而且形成了居家老人的公共服务市场的基础价格,从而对整体居家老人服务消费起到了政策引导作用。
XXX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社区化管理模式,社区化管理模式共享了社区资源。街道和居委会负责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养护对象的评估选择和养护员的培训上岗、居家服务的日常管理和监督。这种社区化管理方式实际上没有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增加任何管理费用,或者有管理费用发生也被街道和社区吸收了,至少会降到最低水平。其中包括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场所费用、培训及例会费用、日常消耗支出、甚至还有财务费用等等。如果实体化运作,这些费用都是基本项目支出,将大幅度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成本。而XXX区居家养老服务中采用社区化管理模式,将会大大降低项目的风险性。
(二)、市场经营性风险
养老产业作为一种市场运作模式,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走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将构建起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来自国家老龄委研究中心和国家民政部的两组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在一般状况下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需求规模。第一,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养老、安老,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家庭,70%的老年人得到了比较好的赡养。这就说明,还有30%以上的家庭存在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第二,福利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已普遍由传统的“三无”老人转到向全社会开放,目前国有福利事业单位自费收养人数已达到40%以上。这里有个剩余的60%告诉我们,自费(半自费)老人将成为老年福利服务市场增长的主体。
从国际经验看,以社区和居家为核心的福利养老模式代表了主流化方向。日本居家服务的方式值得我国直接借鉴。日本80%以上的老年人靠民间社会福利组织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度过晚年。
国家老龄委、民政部预计,由于中国目前依然是低收入国家,即使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全面实现了小康,人均收入在世界上仍然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这就
决定了中国面对老龄化的策略必然是坚持居家养老的基础地位。专家估计,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由于集中投入资源的有限和居家生活传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国的居家养老将维持在老人总数的近90%。在居家养老方式中,完全家庭赡养占60%,需要社区协助的占40%。所以,总体上中国的养老需求结构是:机构养老占10%或稍多一些,家庭赡养占50~60%,居家养老服务占30~40%。可见,家庭养老服务在养老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核心消费人群将超过老年人口的三分之一,服务扩散将可能惠及80%的老人。但是,高龄化和空巢化趋势表明,老年的居家生活和社区援助服务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可见,兼顾了家庭赡养、政府福利和社区援助的家庭养老服务模式符合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养老产业如何惠及广大的老年弱势群体和社区其他需要帮助的人群,是养老产业发展过程中一项潜在的金矿,为广大的中低收入老年群体提供日常需要的服务,提高大部分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是养老产业发展的根本意义所在,也是养老产业得以长期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根据2009年2月全国老龄办发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居家养老家政服务和护理服务两项,目前潜在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700亿元,但目前国内城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满足率只有15.9%。专家预测,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目前年均增长率在5%以上,且养护员供给充足,组织管理的技术含量要求不高,具有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
谈到现代产业,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规模化经营、追逐效益最大化,实践证明,规模小是不可能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实现产业规模化经营是指某一产业经历了由传统走向特色、由粗放走向集约、由分散走向规模的转变过程。我们把社区服务定位在第三产业,那么社区服务就必须实行规模经营。每一个老年社区服务中心都必须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开拓养老服务项目,实施多种经营,这样才有生存空间。要达到规模化的要求,必须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并通过设立覆盖全社区的服务系统,把各个经营服务网点连接起来。
此外,居家养老服务除了可以面向本社区、本城市、本国以外,还可以开拓国际市场,做好与国际养老工作的对接,这也是中国面临养老服务的一大课题。近日,从新加坡《海峡时报》的报道中获悉,中国已经成为新加坡中产阶级退休后选择的定居地之一。中国丰富的文化生活、快速发展的经济和较低的生活费用,
都是新加坡人作出这项选择的原因。愿意选择到中国过退休生活的新加坡人中,包括前银行职员、商人、专业人员和公务员等。对新加坡的华族来说,他们选择中国作为“退休天堂”还有其它原因,包括:对中国有同宗同源的亲切感;由于外表一样,通晓华语,有共同语言,容易融入当地社会,不会受到种族歧视。其实,不论是新加坡、台湾等东南亚一带的华人华侨,还是居住在欧美等国的华人,都很向往古老的东方文化,做好服务外国人这篇养老大文章,让海外华侨感受到“少小离家老大还”、游子回乡的亲情和落叶归根的乡情,也是各类养老机构可以考虑和实践的重要工作。
一般看来,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受到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将逐渐上升,这就是有关资料披露的,我国老龄化比率上升、预期寿命延长、老人经济状况改善和空巢老人比例加大。其中相当的居家服务需求规模是可以期待的。因此,只要切实加强行业管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是不存在市场经营性风险的。
(三)、服务质量风险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以上两项分析表明,XXX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投入经营后,是不存在政策性和市场性经营风险的。但是,如果服务质量低下,政府和老人们不愿意在某个服务中心购买服务从而导致风险发生,这是要十分注意的一个严肃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狠抓质量,严格管理。
1、严格考评制度,完善工作机制
1)、定期问卷调查。为了进一步了解老年朋友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建议社区每半年定期抽取50位老年人开展一次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进一步掌握和了解了老人们的真实想法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服务需求。同时,社区还将调查问卷汇总后及时向各服务网点反馈,以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2)、每季考核评估。为了规范和完善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的管理,为社区的广大老年人提供更加规范、更加优质、更加人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应该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考核评估实施办法》。每季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考核评估小组召开专门会议对服务网点进行考核评估。考核评估采取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