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运用审美心理学理论,从形态审美、声音审美、色彩审美等多角度分析了海红豆的景观美学价值,提出海红豆从物质的形式美提升到内在的意境美,是实境与虚境的统一。同时阐述了海红豆与园林建筑、山石、水体的组合美及海红豆植物群体的组合美。
关键词:海红豆; 景观美学价值; 审美心理; 园林应用
海红豆adenantherpavonina linn. var. microsperma (teijsm. et binnend.) nielsen 别名孔雀豆、红豆、相思豆,含羞草科海红豆属半落叶乔木。原产于菲律宾、越南、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爪哇等热带亚洲和大洋洲,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和台湾等省。海红豆荚果条形,革质,豆荚内含1至6粒光泽艳人、造型奇特、呈心形的种子,颜色鲜艳如血。花冠为白色或淡黄色圆锥状,稍有香气,花期4月-7月。海红豆雄劲挺拔的树形、晶莹如玉的花朵、鲜艳如血的种子和遒劲有力的根茎,赋予人们美的感受,同时又因其组合美,成为重要的园林观赏树种。海红豆的景观美学价值包括自然、文化、美感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审美内容。 1 审美心理学的概念
审美心理学在海红豆的景观美学价值中的应用,早在唐代即有,诗人王维脍炙人口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提供了佐证。有关海红豆的“诗、书、曲、画”,生动描绘了海红豆景观的诗意画境,成为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雏形和蓝本。 2 海红豆的景观美学价值分析
2.1 形态审美 园林植物的形态包括了根、茎、叶、种子、花、果实等六大方面的形态。不同的植物构成,给人以不同的形态审美感受。
海红豆种子的形态非常奇特,呈自然界独一无二的心形,更为奇特的是,心形的种子从外缘向中心逐渐突起,在中央又形成了一个与外缘相平行的心形,自然形成两个心心相印的形态。在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海红豆种源中,马来西亚种源的海红豆的种子的双心形形态显得尤为明显,给人于强烈的视觉冲击,其形态审美通过诗人的艺术化语言表达出来。温庭筠的《锦城曲》写道:“江头学种相思子,树成寄与望乡人。”这里的相思子即指海红豆,成了诗人寄与远行之人的纪念礼物。曹雪芹的《红楼梦》有诗“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其中主人公宝玉借红豆表达了为情所苦的审美感受。
海红豆的叶为二回羽状复叶,有羽片3~12对,近于对生;小叶8~14枚,互生,矩圆形或卵形,先端圆或微凹,基部近圆形,两面密生短柔毛,薄膜质,表面深绿色,背面灰绿色,被以绿色粉末,羽叶娓娓展放,如孔雀开屏,给人以轻盈飘逸的审美感受。 海红豆的花为总状花序,蝶形花瓣的外形特征酷似一只只停驻在枝头的蝴蝶,随风摇曳,疏影横斜,同时散发出一丝淡雅的香气,给人以富有诗情画意的心理感受。
海红豆的树根具有极强的萌发能力,其根系横向伸展可从不同部位长出新株,形成典型的连根树。海红豆古树,常常在其根基附近萌生出新株,形成典型的“公孙树”式种群结构,在民间被认为是“长寿多福”的象征,在许多城镇被视为当地的“风水树”,充分反映了人们趋吉性的形态审美心理。 2.2 声音审美 庄子曾提出:“音乐的规律与宇宙自然的规律之间是相通的、一致的”。在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均含有音乐中所具有的许多因子,如韵律、节奏、和谐等。音乐是以大自然为蓝本而被创造出来的,来自自然界的声音给了造园师们创造园林的灵感。声音运用到园林植物景观产生了一种特有的声音审美,赋予了景观以多维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含义。细雨打芭蕉的闲逸,疏雨滴梧桐的韵味、残荷听雨声的释然,流水当鸣琴的洒脱,这些天籁之音无不是园林植物与自然绝妙配合的产物[1]。
在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榕荫湖畔,10月下旬,可以看见别具情趣的红豆雨。海红豆的荚
果成熟开裂,颗颗鲜红的海红豆种子挂满树冠,小雨过后,阵阵秋风吹过,海红豆种子随风摇曳,纷纷滑落在绿茵中,小径上,掷地有声,形成的罕见的红豆雨景观。声景的审美除了视觉感官的,还有更深层次的是让人在灵魂最深处荡漾的底蕴,使人触景生情,增添了无限广阔的想象天地。
2.3 色彩审美 色彩的情感心理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对色彩形成的一种或多种认知, 体现一种或多种特殊象征意义。中国传统色彩审美不仅是物理学意义上光照射在物体上所反射的不同光波的符号,而且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在瞬间激起视觉冲突与情感共鸣的艺术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