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口述历史纪录片文稿 藏羌走廊史话
阿坝州口述历史纪录片文稿 藏羌走廊史话 主持人:
这里积淀了丰厚、绚丽的民族文化,铺展着令世界惊奇的自然景观;遭受严重灾难而屹立不倒、穿越五千年华夏文明至今仍焕发出勃勃生机;这就是起缘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经茂县、理县、马尔康到金川的藏羌走廊。 正文:
1896年,英国皇家地理协会会员伊莎贝娜·伯德女士从上海到成都,再从成都到灌县经汶川、威州、理番厅、杂谷脑、米亚罗到达马尔康的梭磨,她用相机记录了一路上的所见,也用文字书写了一路所感。后来,她把这次的经历用这本书记录了下来,让我们看到了100多年前这一条神秘多彩的藏羌走廊的风情风貌,这本书就是《扬子江流域及以外地区》。这本书的封面是理县薛城的筹边楼。一位外国学者和旅行家,何以走进这条隐于高山峡谷间的走廊?这条走廊究竟有着怎样迷人的风情或者风景呢?
徐学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所长):从杂谷脑河流域一直到大渡河上游的梭磨河流域,历史是非常的悠久了,本身的渊源上可以说是古蜀文化的一个流,还
有就是岷江上游跟古蜀人同一支的,就是我们在文献记载里称的冉駹,那么它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那么再到后来的汉王朝兴起以后的,我们说的汉文化,在理县的朴头就已经发现了东汉时期的墓葬。
到了唐代,以后我们都知道,北方丝绸之路,早期走剑门关这块,那个时候道路反而非常难,那么主要是从成都到西域是走的岷江上游。所以在唐代的《元和郡县志》里面,在汶川县的桃关下面这条,它就写了“中西往返,唯此一路”,就走这条路。在理县的这个地方呢,当然就成为整个通道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结点。到唐朝末年,茶马贸易,也就开始兴盛起来了。
王嘉俊(理县桃坪羌族民俗博物馆馆长):桃坪呢,实际上它是茶马古道支线当中的一个重要的驿站。我们曾经到对面山上去,我们发现了一段古代的茶马古道的岩路。在一个悬崖上,用錾子把它凿进去的这么一段路,我发现了至少有五处,以前马蹄子踏的窝窝(蹄印),在崖石上面,所以跟外界的交流是很频繁的。
马成富(四川省藏学会理事、阿坝州藏羌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茶马古道最重要的,在一千多年前,就走理县,杂谷脑,然后米亚罗翻山到马塘,然后到刷经寺到龙日坝到阿坝县,然后到红原县到若尔盖县。当时茶马古道不光是运载茶,还有盐巴,都是走川西平原运进去,这条主要的交通命
脉就是走我们的藏羌文化走廊上去的。 正文:
除了给来来往往者提供交易之便,这一条镶嵌在川西高原上的古老栈道,也成为连接川西平原汉文化与川西高原藏羌文化的一条文化交流通道、一条连接汉羌藏各民族的纽带。时间进入20世纪,民国摄影大师庄学本走进这条走廊,庄学本在他的《羌戎考察记》中,更为详尽而直观的描述这条走廊的社会人文和自然风景。
马成富:1932年庄学本走汶川、理县走都江堰进去然后到马尔康,他对藏羌的习俗谈了很多。藏羌走廊范围当中的话,分布着什么民族呢,主体民族是藏族和羌族,理县又有羌族又有藏族,理县就属于嘉绒藏族,嘉绒藏族他们是怎么来的呢?公元636年,藏王松赞干布发兵20万,与唐朝决战在松洲、平武、江油、武都,双方交战8年以后,唐蕃和亲,藏汉和亲,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然后藏族和汉族就成为亲家了。这个时候松赞干布的二十万藏兵怎么办呢?就屯驻于平武、江油、武都、松潘、黑水、阿坝、若尔盖。西藏邛部落来的,然后就和本地的土著人,融合而成为今天理县的藏族,就是嘉绒藏族,他们的语言里面含着很多古藏语成分,所以说这个嘉绒方言,是我国藏区藏族方言中难度
最大的。在我们理县还有羌族,是个伟大的民族,有三千多年历史,在殷商甲骨文里面,《说文解字》就有羌从羊从人,牧羊人的后代。
徐学书:羌在汉藏之间,你看,理县的东部这一段,它就是羌人的,一直到汶川西部它有很多羌人。那么在羌人的地区,它的来源本身就包括多个来源,从北方迁下来的南迁的羌人的部分,也有后来从这个西边往东迁的在内的这些人群,还有大量的内地的在不同时期,尤其是明清以后迁去的汉人,大量去的汉人通过通婚,通过在当地定居,慢慢的也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最后他们不是把羌人汉化,也不是说羌人把他们羌化了,准确来讲是两者融合了,所以这个区域呢,就成为一个民族文化交融,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因此它的文化的多样性就比较丰富多彩。
徐学书:作为理县这一块嘉绒呢,因为它东部靠近汉区,所以它的文化里面也有大量的汉文化的因素,跟汉人一样的种地,甚至它的嘉绒年跟汉人的春节都靠得很近。杂谷脑这个地方呢,它有一个藏语的地名,就叫尼亚卡,直译就是汉口,因为出了杂谷脑以东,理县不是原来的县治在理番厅吗,它就在薛城,这边就是汉人的区域了。
马成富:所以现在薛城有个筹边楼,它就运筹帷幄于藏汉边境,叫筹边楼。 正文:
有关藏羌汉各民族在这条走廊上相互交流与融合的事例,庄学本在《羌戎考察记》中多有记述,其中最为典型就是书中提到的“羌民戎官的九子屯”。
王科贤(原理县县志办主任):九子屯的守备最早是属于羌族守备,守备的名字叫思丹增,当时羌族屯守备,也出征打仗了,(参加了)很多战役,尤其是乾隆56年(1791年)和乾隆60年(1795年)在几次出征打仗当中光荣牺牲。当时的守备(任命),朝廷有一个规定,属于世袭制的就要能够传宗接代,由他的后裔来接任,由于当时的羌族屯守备思丹增没有儿子,没有后裔,所以当时牺牲以后,地方上就禀报于朝廷政府,朝廷政府就委派了一名下孟屯(现在的薛城镇甲米村)一个增设守备家里面的一员,名字叫施嘉泽,后改号叫杨桂福。这个人来担任九子屯的守备。 正文:
藏族、羌族以及生息在这条走廊上的其他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形成的建筑、歌舞、宗教习俗等文化艺术,构成了中国文化版图上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带,也贡献给世界文化长廊不可或缺的靓丽画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