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年级:高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把握诗歌中的生字、词的音、形、义;
(2)能力目标:把握本诗记人写事的抒情方法,学习运用对比、反复、排比等修辞;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学中,通过读悟法、提问法、点拨法、演示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等方法,按照诗歌的抒情结构由浅入深逐步理解大堰河这一人物形象,学习作者朴素而深情的诗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大堰河”这一人物形象,体会诗人对大堰河及其代表的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情感,领悟作者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大堰河这一人物形象的和把握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2.难点:赏析诗歌中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感情的艺术手法 五、教学方法:
(1)读悟法:让学生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具体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提问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鉴赏诗歌;
(3)点拨法:抓住重点,为学生排除障碍,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4)演示法: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向学生展示大堰河这一人物的大致形象和作者的生平
经历,创设教学情境;
(5)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运用的意象和抒情方式及作用。 (6)练习法:通过课后练习,复习巩固课堂知识。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黑板、粉笔 七、教学时数: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介绍作者生平和诗歌写作背景;
3.理清诗歌的抒情结构,归纳出大堰河的初步形象。 (二)预习要求:熟悉文本并查阅作者生平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三)具体步骤:
1.导入新课:(1分钟)(开门见山)
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强烈的思念之情促使他写下了饱含深情的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那这位诗人就是 对,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艾青其人以及这首名诗。 2.进行新课:
(1)整体感知:(5分钟)(自读法)
①学生自由浏览全诗,标注出诗歌的节数,在脑海中构思诗歌内容的画面; ②学生选取自己最有感触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并进一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2)分析课文:
①介绍作者艾青的生平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5分钟)(演示法) A.作者简介:(2分钟)
艾青(1910~1996)本名蒋海澄,字养源,笔名莪伽、林壁等。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畈田蒋村的一个封建家庭。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创作第一首诗《会合》。同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1945年10月随华北文艺工作团到张家口,后承担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领导工作,写有《布谷鸟》等诗。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79年彻底平反后,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大量诗歌。1985年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著有诗集《大堰河》、 《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论文集有《诗论》、《艾青谈诗》等。
艾青的诗歌美学主张“朴素、单纯、集中、明快”。 B.作品写作背景:(3分钟)
艾青出身于地主家庭,由于难产,算命先生说他是“克父母”的命,因此被送到贫苦农妇“大叶荷”家寄养。在保姆家,他沐浴着母亲般的温暖与关怀;回到生身父母身边后,
1
他却只感受到冷漠与隔阂。两个不同的家庭,两种不同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在艾青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艾青后来在被捕人狱时,想起了他小时候的保姆,激情难抑,很快写出了这首诗。作品辗转由人带出监狱,于1934年5月1日发表于《春光》一卷三号,这也是他第一次用“艾青”这个笔名。这首诗很快轰动文坛,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实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932 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一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艾青想到自己的身世,想到已经长眠于地下的乳母,便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②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理出本诗的抒情结构,初步描绘出大堰河的形象: (提问法、点拨法) A.结构梳理:(5分钟)
第一部分(1-3节):写“我”与大堰河各自的阶级地位和两人之间的特殊关系; 第二部分(4—8节):诗人追述了大堰河勤劳善良、为生活奔忙受苦受难的一生; 第三部分(9—11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她的家人仍在遭受的苦难;
第四部分(12、13节):诗人的思绪回到现实,回到监狱。诗人的感情也达到了高潮,表
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无限追念与深情礼赞。
B.形象归纳:(5分钟)
首先是一位满怀热情的“母亲”形象,其次是勤劳、善良、无私奉献的劳动妇女形象。 ③分部分朗读,揣摩节奏和旋律,体悟作者的感情变化。(15分钟)(阅读指导法) 第一部分:怀念、痛悼————语调舒缓、低沉
第二部分:眷恋、感激————有悲有喜,时而高,时而低,节奏变化 第三部分:同情、诅咒————凄凉、缓慢、愤怒 第四部分:讴歌、赞美————感情大爆发 3.小结新课:(3分钟)
这节课主要对作者艾青做了大致了解,感受了诗歌的韵律节奏,感受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对诗歌的抒情结构做了梳理。 4.布置作业和预告下节课的教学内容:(2分钟) (1)反复诵读文章,了解每个部分的主要修辞手法;
(2)下节课我们将对大堰河这一形象和诗歌的具体表现艺术作进一步分析。
第二课时
2
(一)教学内容:1.分析大堰河的形象; 2.具体把握诗歌的表现艺术
(二)预习要求:熟读课文,试着做做课后习题的第一、二、三题 (三)具体步骤:
1.导入:上节课我们对本诗的抒情结构做了梳理,也大致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节课
我们就来探讨作者是怎样表现他的浓浓深情的。
2.继续教学:
(1)具体分析:(25分钟) A.第一部分:(提问法、读悟法)
第一节,大堰河的身份和地位 第二节,大堰河与“我”的关系 第三节,找出作者所使用的意象: 坟墓 (荒草覆盖)
故居 (关闭生菲) 凄凉
意象 园地 (已被典押) 衰败
石椅 (长满青苔) 荒寂
B.第二部分:结合课后习题第一、二题重点分析大堰河这一人物形象,注意修辞的运用和体会作者的感情(诵读法、提问法、探究法)
第一问:作者在诗中用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大堰河对他的爱? 答案:在第4、5、8节中都有体现。
第4节的8个排比句。围绕“抱、抚摸”这两个动作,首尾反复,直接表现 第5节最后一个问句。间接表现
第8节“切糖、夸画、赞儿、梦儿”成家4个细节 第二问:大堰河的优秀品质在哪些地方有集中的表现? 答案:第4节,家务繁重,疼爱乳儿
第7节,生活勤俭,宽厚善良,无私奉献
C.第三部分:简要分析,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观察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a反复、排比的、名称的变化 b体会作者所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D.第四部分:(关于第三问的解决)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