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走出课本小语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30 11:04:2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语文教学文本再构的整体思考框架: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语文教材的历史发展探索: 1、

古代小学语文教育的教材与教学(以识字为中心的启蒙阶段——进行读写基础训练的发展中阶段——进行阅读和作文训练的提高阶段); 2、

近代小学语文教育的教材与教学(从“三字经”、“百家姓”到在“忠君”、“尊孔”、“读经”的总体思想指导下的四书、五经、梦蒙学课本,主要是读背、记忆的语文学习方式); 3、

现代小学语文教育的教材与教学(一是把选文分为精读和阅读部分,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二是把教科书中的选文,组成相对独立的单元,如夏丏尊和叶圣陶合编的《国文百八课》,阅读教学的“四段九步法”; 4、

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的教材与教学(1956年、1978年语文教学大纲——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以来的教科书多元化: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沪教版、西师大版、语文版、湘教版、鄂教版、冀教版,语文教学的百花齐放的争鸣历程: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满堂牵——满堂展)。

二、信息时代小学语文教学与教材的探索与思考:

1、 课外阅读的缘起与背景:各位名人有关阅读的论述、外校学生的现状、外校教师的

责任

2、 课外阅读的探索与思考:曾经如火如荼的“图书大换购”热闹了“市场”,冷却了

读书的热度;读书交流活动、班级图书角的建立、书目的推荐,激发了部分同学读书的热情,但也使一部分同学在阅读方法中徘徊惆怅。

3、 思索中的改进与再思考:仅仅给书目就够了吗?尝试:从课外走向课内,让课外资

料充实和丰满我们的语文课堂;从课内再走向课外,拄着课堂的“拐杖”走向课外,让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阅读讲座的引领:打开一扇窗口,引进一方世界;教师先做读书人,家长成为陪读人,让书香不仅氤氲我们的校园,更弥漫我们的家。 4、 穿透形式和效果的理性思考:最初的定位:走出课本小语文,走向世界大语文,开

阔学生的视野,积淀学生的知识。思考:读课外书仅仅是扩大视野?不,要和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人联系起来:怎样对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我们要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底色?学生有了阅读的能力,他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所以,我们目前所进行的阅读活动是为每位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5、 课内与课外的界线如何界定:在有限的课堂我们能做什么?如何对待信息时代的语

文教科书?语文的课堂应该是什么的课堂(工具的课堂、文化的课堂、人文的课堂、成长的课堂、为人生奠基的课堂)

走出课本小语文,迈向语文大世界

——语文教学文本再构的实践与探索(一)

在科技高速发展,文明不断进步的当今社会,人类的知识信息总量呈几何基数增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母语的语文,不仅仅是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更是人类交际的主要工具。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同时,它还肩负着为孩子们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为幸福的人生奠基的重任。

所以,教语文不等于教“语文书”,“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怎样来用好这个例子?努力实现“例”的增值,这是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一、

增加语文书的“厚度”:

本学期从六年级开始,我们把每学期的必读书目拉进了课堂,首先根据教科书的八个单元主题(1、人类与自然,2、热爱祖国,3、人间真情,4、地球资源,5、走近鲁迅,6、轻叩诗歌大门,7、人与动物,8、走近艺术百花园),我们补充了这样八本书:《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毕淑敏散文精品赏析》、《季羡林散文精选》、《悲惨世界》(雨果)或《复活》(列夫托尔斯泰)、《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人间鲁迅》或鲁迅的《朝花夕拾》,另外还有两本古文:《世说新语》、《声韵启蒙》(任选一本)。以上所选八本必读书,有的是根据单元主题,有的是围绕单元读写训练点,还有的是根据课本文章的背景资料,所以,这种厚度的增加不仅仅是文字材料,它还包含着文化的厚度。

二、

精简语文教学的“机构”:

如何将这补充的八本书从课外拉进课内,必须缩短语文教科书的课时,即把原来的每周七节语文课,拿出两节专门作为阅读课。要达到缩短语文教科书的课时量,必须精简语文教学的机构,也就是简化语文教学的程序,做到有所讲,有所不讲,即“简简单单教语文”。

首先,让学生通读整个单元,做好“三件事”:一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题和单元读写训练点,二读课文知道每课主要内容,三读“学习园地”明白语文活动。

接着学生进行单课的前置性学习,做好“八件事”:1、标段,2、画出生字新词,3、借助工具书查不懂词语的意思,4、给书后生字注音,5、再组两个词,6、提出两个问题写书

上,7、在关键句段处作批注,8、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和操作,我们把它编成了“顺口溜”:标段画词查词义,注音组词作标记,提出问题写书上,概括内容别忘记。

在以上学生先学的基础上,语文课堂的教学环节就很简化了,一般的程序是: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全班汇报,老师点拨——质疑问难,总结提升。简单化的程序却给了学生无限生长的空间:无论是自主学习时的主动,还是小组交流时的互动,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掌握着学习主动权和课堂话语权的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和有效的。

在简化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内容上进行取舍,如:对文章的内容不做逐段、逐句、逐字的分析,而是设计有“生长点”的问题,让学生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也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尽量“一课一得”,这样训练才能扎实、深入,并且在课堂上做到听说读写互相结合,将写作业的时间挤进了课堂,将课外的时间尽量让给阅读。

三、

拉长语文学习的“长度”:

课堂的时间有限,但空间无限,我们的技巧就在于不仅要营造一个知识和工具的课堂,更要营造一个人文和文化的课堂,所以语文应该放在文化的框架中诠释,让语文有无限的开放性和丰富性,这样才能让课堂更加丰富、阔大,让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畅游。

在课堂上,有三类承载文化的资源,一是文本形式的教材,二是教师自身文化素养,三是学生的表现方式。如何利用文本教材这个有形的资源,在前面已经讨论,现在要阐述的是后两种资源,属于非文本文化资源,也是隐形资源。首先说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有一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教师资源的重要性:无论让学生读多少书,都不如让他接触一位书香氤氲的老师效果更好。课堂上,一位德品高企、学养丰富的教师,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句话,一段小结都随时可以链接无穷的文化信息,呈现出无穷的文化资源,给学生带来无尽的文化熏陶。

第三类是学生资源,每个班级的几十名学生,每个学生带着不同的背景,有着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其本身都是一种文化资源,在小组合作中,在班级交流中,学生的这种资源呈现的是交互式传播,所以,“生态小组”、“生态班级”的创建对于语文课堂来说非常重要。后两种文化资源拉长了和拓展了语文学习的长度和宽度。

四、

提高语文学习的幸福度:

在小学,语文学习耗时最多,投入的精力最大,学习的资源也最丰富,但收效却最低。

在2009年,由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报联合推出的《中国教育系列报告中》,有一份《中国义务教育质量检测报告》。检测的结果表明,在小学语文、数学、科学、品德与社会四门学科中,合格率最低的是语文,仅为62.8%,有近30%的学生的语文成绩处在基本合格水平,而最高的是数学,合格占78.3%,科学、品德与社会分别为71%和63%。

语文学习为什么一直解决不了“高耗低效”的困境,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不到幸福和快乐。回想小时候,我们什么时候最快乐,就是得到一本自己喜欢的连环画独自看得入迷的时候。小学语文的学习资源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如果我们的学生都能够达到“入迷”地看书,“投入”地辩论,“忘我”地写作,何愁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不上去?当然,“入迷“、“投入”、“忘我”的前提是感兴趣,即能体验到做这些事情时的幸福感。

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首先是充满生命关怀,有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师生要以自己的精神亲临线上,以彼此的心灵和情感去理解对方、悦纳对方、关怀对方,课堂上不仅充满求知探究的热望,还洋溢着一种人性的温暖,师生彼此接纳,相互支持,相互激励,在超越功利中彰显自己的生命价值和主体精神。

而这种课堂就是目前我们所追求和需要完善的“生本”的语文课堂。

搜索更多关于: 走出课本小语文 的文档
走出课本小语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bhoe7g90w44p5c1cp2i5zpak1cslt00ddg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