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走近韩非,了解《韩非子》 二、读,读明内容,读出寓意 三、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名医导入
二、检查预习作业(课件展示,有疑的地方师生讨论) (一)查阅资料,走近韩非,了解《韩非子》 预设:
韩非,战国末年韩国人,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和李斯为同窗,口吃,但文章很有思辨性,很得秦始皇赏识,并采纳了他的部分思想。
《韩非子》一书为后人搜集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的文章而编成,是集先秦法家学说之大成的著作。书中有许多寓言故事为人们喜爱,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郑人买履”等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有间()腠理()好治不病()还走() 汤熨()()火齐()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并解释 1、汤熨之所及也(“汤”同“烫”,用热水焐)2、望桓侯而还走(“还”同“旋”,回转,掉转)3、火齐之所及也(齐同剂,汤剂) (四)写出下列加线词的古今意义
1、望桓侯而还走(古义:跑今义:行走)2、居十日(古义:停,止今义:居住)3、臣是以无请也(古义:询问今义:邀请,请求)4、故使人问之(古义:特意,特地今义:所以)5、使人索扁鹊(古义:寻找今义:索取)
6、不治将恐深(古义:病情加重今义:与“浅”相对) (五)指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及意义
1、医之好治不病(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 2、君之病在肌肤(助词,的)3、桓侯故使人问之(代词,指扁鹊)
4、汤熨之所及也(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 (六)将下列倒装句写成一般语序
1、臣是以无请也(臣以是无请也)2、不治将恐深(不治恐将深) (七)将下列省略句补充完整
1、以为功(以之为功)2、今在骨髓(今病在骨髓) 3、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蔡桓公) (八)指出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用作名词,没有病的人) 三、读(读音、句读、语调、语气、语速) 1、自读,划分句读。
2、听范读录音,有不同意见的,提出,大家讨论。 3、个别同学读,其余同学听评。
4、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感情,其余同学听评。 5、分组朗读,其余组同学关书听、背。
6、全班齐读 7、全班背诵
四、思考、讨论,完成课堂练习 (一)完成表格 扁鹊 桓侯
拜见时间 观察过程 明断病情 预言后果 情感态度 行为表现 一见 立有间 疾在腠理 将恐深 和缓的规劝 无疾 (居十日)二见 病在肌肤 将益深规劝中警告不应,不悦
(居十日)三见 病在肠胃 将益深 规劝中警告又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四见 望而还走 在骨髓 无奈何 失望痛心 使人问 (居五日) 已逃秦 机警 索扁鹊遂死 (二)分析扁鹊、蔡桓公的人物形象 预设:
扁鹊:医术高明,对病情诊断准确;医德高,对病者耐心劝告;聪明机警,及时脱身。 蔡桓公:固执,讳疾忌医,盲目乐观,刚愎自用。 (三)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有什么寓意? 预设:
事情:蔡桓公听不进扁鹊的善意劝告,固执的认为自己没病,结果使小病转为大病,最后导致不治而亡。
寓意:劝告大家要正视自己的缺点与错误,不要讳疾忌医,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要注意防微杜渐。
(四)蔡桓公讳疾忌医,不治而死,这对你有何启示? 预设:
1、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在事情容易解决的时候,如果及时谨慎对待,就不会造成更大的困难和祸患;反之,是可能会发展到不能收拾的地步。
2、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防微杜渐,听信忠言”的重要性,要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改正,以免铸成大错。
3、蔡桓公不听扁鹊的意见,是因为他对医生有偏见,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从这里可以得到一个启示:不能仅凭经验办事,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蔡桓公的死,扁鹊有责任吗?为什么?给了你什么启示? 预设:
从一定的角度来说,蔡桓公的死,扁鹊有一定的责任
扁鹊的忠告总不被蔡桓公接受,从而延误病情,不治而亡,是因为身为臣民的扁鹊进谏的方式太直接。如果扁鹊善于进谏,善于推销自己,结果可能就不一样。
要想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要善于推销自己;要想工作收到实效,就得讲求工作方法。
课后反思或意见:
邹爱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