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209届高复习教学质量检测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部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S-32 Fe-56 Cu-64 I-12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可用裂化汽油萃取溴水中的溴单质
B. 棉、麻、蚕丝、羊毛完全燃烧,产物只有CO2和H2O
C. 门捷列夫将元素按原子序数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D. “司南之杓(勺),投之于地,其柢(勺柄)指南”,司南中的“杓”含Fe3O4 【答案】D 【解析】
【详解】A.裂化汽油含有不饱和烃,能和溴发生加成反应,不能用于萃取溴单质,故A错误; B.蚕丝和羊毛是蛋白质含有氮元素,故完全燃烧产物不能只是二氧化碳和水,故B错误; C.门捷列夫按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故C错误; D.具有磁性的物质是四氧化三铁,故D正确。 故选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通过植物油的氧化反应可制人造奶油 B. 乙苯分子中所有碳原子一定在同一个平面上 C. 水或酸性KMnO4溶液可用来鉴别苯和乙醇 D. 分子式为C2H4与C4H8的有机物一定互为同系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A.植物油含有不饱和键,通过和氢气的加成反应生成人造奶油,故A错误; B.乙苯中含有乙基,有可能所有碳原子在一定平面上,故B错误;
C.苯不溶于水,乙醇能溶于水,能用水鉴别,苯不溶于高锰酸钾也不和高锰酸钾反应,乙醇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能区别,故C正确;
D.前者为乙烯,后者可能为丁烯或环丁烷,故不一定是同系物,故D错误。 故选C。
3.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标准状况下,11.2L12C18O中含有的中子数为8NA B. 常温常压下,12g金刚石中含有C-C键数为4NA C. 1mol Li2O、Na2O2的混合物中含有的离子总数大于3NA D. 25℃时,pH=2的H2SO4溶液中含有H+的数目为0.02NA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标况下11.2L一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0.5mol,每个分子含有6+10=16个中子,故总共含有8mol中子,故A正确;
B.12克金刚石为1mol,每个碳原子平均形成2个共价键,所以共形成2mol共价键,故B错误; C.氧化锂含有3个离子,过氧化钠也含有3个离子,故1mol混合物含有3mol离子,故C错误; D.没有说明溶液的体积,不能计算,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常考题型。掌握常见物质的结构和微粒的关系,注意溶液中的微粒的计算需要考虑浓度和体积的数据以及溶液中是否存在电离或水解平衡等。 4.利用下列实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分离CH3COOH和CH3COOC2H5混合液
B. 验证NH4NO3晶体溶于水的热效应
C. 蒸发FeCl3溶液得到FeCl3固体
D. 验证C、Cl、Si的非金属性强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A. CH3COOH和CH3COOC2H5互溶,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故A错误;
B. 硝酸铵晶体溶于水吸热,所以U型管中的液体向左侧移动,故该实验能验证NH4NO3晶体溶于水的热效应,故B正确;
C. 蒸发FeCl3溶液时促进铁离子水解,最后得到氢氧化铁,灼烧又得到氧化铁固体,故C错误;
D. 根据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分析,要验证C、Cl、Si的非金属性强弱应用实验证明高氯酸、碳酸和硅酸的酸性强弱,但实验中使用的是盐酸,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掌握非金属性强弱与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的对应关系,不能用盐酸的酸性强弱进行比较。
5.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X的氢化物常用于刻蚀玻璃,Y在同周期中金属性最强,Z的单质是人类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常用材料,W与X同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简单氢化物沸点:X>W B. 简单离子半径:r(X) C. Z元素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以游离态存在 D. W的简单离子会影响水的电离平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X的氢化物常用于刻蚀玻璃,说明X为氟,Y在同周期中金属性最强,为钠,Z的单质是人类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常用材料,为硅,W与X同主族,为氯。 A.氟化氢分子间含有氢键,所以氟化氢的沸点比氯化氢高,故正确; B.氟离子,钠离子,氯离子中前两个电子层结构相同,为2层,氯离子有3个电子层,根据层同时序小径大分析,半径关系为r(Y) 故选A。 6.利用电化学原理可同时将SO2、CO2变废为宝,装置如图所示(电极均为惰性电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B. 装置工作时,电子从c极流入b极 C. 若b极消耗16gO2,则Y中左侧溶液质量减轻16g D. d电极反应式为CO2+6H++6e-=CH3OH+H2O 【答案】C 【解析】 【详解】A.a极附近二氧化硫失去电子生成硫酸根离子,故a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故A正确; B.左侧装置属于原电池,a为负极,b为正极,c为阳极,d为阴极,电子从c极流向b极,故B正确; C. 若b极消耗16gO2,则反应中转移 mol=2mol电子,则Y中左侧溶液中阴离子即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 氧气,即产生16克氧气,但同时有2mol氢离子通过交换膜进入右侧,故左侧溶液减少18克,故C错误; D.d极为阴极,由二氧化碳变为甲醇,电极反应为CO2+6H++6e-=CH3OH+H2O,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掌握原电池中氧气在正极反应,左侧为原电池,右侧为电解池,与原电池负极连接的为电解池的阴极,与原电池正极连接的为电解池的阳极,根据电极名称判断电极反应。 7.已知:pKa=-lgKa。25℃时,几种弱酸的pKa值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弱酸的化学式 pKa A. 向Na2SO3溶液中加入过量乙酸,反应生成SO2 CH3COOH 4.74 HCOOH 3.74 H2SO3 1.90 7.20 10-7mol·L-1 B. 25℃时,pH=8的甲酸钠溶液中,c( HCOOH)=9.9×C. 25℃时,某乙酸溶液pH=a,则等浓度的甲酸pH=a-1 D. 相同温度下,等浓度的 HCOONa溶液比Na2SO3溶液的pH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分析,酸性顺序为:H2SO3 >HCOOH >CH3COOH > HSO3-。 A.因为乙酸的酸性大于亚硫酸氢根离子,所以亚硫酸钠和乙酸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钠和乙酸钠,故A错误; B.甲酸钠溶液因为甲酸根离子水解溶液显碱性,且存在质子守恒,c(OH-)=c(H+) +c(HCOOH),因为溶液的pH=8,所以c(OH-)= 10-6 mol·L-1,c(H+)=10-8 mol·L-1,所以c( HCOOH)=9.9×10-7mol·L-1,故B正确; C.等浓度的乙酸和甲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假设甲酸溶液的pH=b, ,计算b=a-0.5,故C错误; D.因为甲酸的酸性比亚硫酸氢根离子酸性强,所以同温度下,等浓度的溶液中甲酸根离子水解程度小于亚硫酸根离子水解程度,即等浓度的甲酸钠的pH小于亚硫酸钠,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掌握溶液中的守恒关系,如物料守恒和电荷守恒以及质子守恒,本题中B选项是难点,一般认为用电离平衡常数或水解平衡常数进行解题,但是题目中未给出盐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能计算,但使用质子守恒就会轻松解题。所以要多角度分析和解题。 8.碘化钠在医学上被广泛应用于X射线造影剂、甲状腺癌防治等方面。实验室可用铁屑还原法制碘化钠。回答下列问题: (1)向反应容器中加入30mL40%的NaOH溶液、25.4gI2,搅拌并加热,发生反应:3I2+6NaOH 5NaI+NaIO3+3H2O。将温度控制在60-70℃的最佳加热方法是___________,若温度过高 , 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IO3-+5I-+6H+=3I2+3H2O;NaIO3水溶液呈中性。某同学设计如下方案,检验反应后溶液中存在IO3 - - L-1H2SO4、2 mol·L-1HNO3、淀粉KI试纸、红色石蕊试纸、蓝色,且c(OH)>c(H+)限选试剂及用品:1 mol· 石蕊试纸 实验操作 ①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___试纸上 ②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___试纸上 实验现象 试纸呈蓝色 试纸不变色 结论 c(OH-)>c(H+)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