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盘呈圆台盆状,内壁设有多个细槽,供药液均匀分布,实现超低量喷雾。
iii.
用于直升机的航空静电喷雾系统设计[4]
针对美国罗宾逊公司生产的R44型直升机设计了航空静电喷雾系统。这个
系统包括可以同时输出正、负高压静电的直流高压开关电源和两组喷嘴。直流高压开关电源安装在飞机里,通过低压输入分流控制器与飞机直流发电系统(24-36V)相连接,可以输出常用的10 kV电压和最高 20 kV 的电压。直流高压开关电源与飞机直流发电系统共地,在驾驶舱里可以控制每个高压电源,调整喷雾的输出电压。从飞机的腹部向两侧伸出两个横喷管,横喷管采用不锈钢制作,总长度为12米。两组喷嘴(每组14个)分别通过螺纹方式连接到飞机左、右横喷管上,喷嘴上安装有金属电极,各组喷嘴的金属电极与相应的直流高压开关电源的正、负输出端并联连接,这样,第一组喷头所有电极带的电压和第二组喷头所有电极带的电压极性相反。两个电源的另一端接地到飞机的机架上。在飞机的下面安装有药箱,一次载药量为200L,通过电动泵给喷雾装置提供药液,实现航空喷洒作业。
12
iv.
小型无人直升机雾化系统设计[5]
一套完整的航空雾化系统一般主要包括喷头、药液箱、药液泵、输液管路和
固定支架五部分。结合小型无人直升机的结构特点,在本文的雾化系统设计中,以无人机的电源作为喷雾系统的动力,在飞机的腹部安装一个支架,用以固定药液箱、药液泵和喷杆,两组雾化喷头对称安装在喷杆的两侧,通过塑料水管与药箱相接,塑料水管与喷杆通过卡箍固定,保证飞机飞行的安全。通过遥控控制系统可以控制飞机起飞后雾化系统的工作情况
13
v.
小型无人机载农药变量喷洒系统[7]
采用的无人机为多旋翼结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主要由动力系统(包括:电
机、电池、电调和桨)、飞行器主体(包含:机架、起落架)和控制系统(包括:遥控器、接收机、飞行控制器)组成。
该机载农药喷洒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当进行农药喷洒时,操作人员开启远程无线遥控器上的喷洒控制开关,无线遥控器根据开关位置将喷洒控制信号发送给安装在无人机上的无线接收机,喷洒控制板收到无线接收机传输过来的喷洒控制信号后,通过控制线对液泵进行PWM控制,通过改变PWM的占空比(每个开关周期内,使液泵处于导通的时间比例)来改变液泵的工作时长,从而改变农药喷洒流量,实现变量喷洒。
14
4. 施药技术 1) 发展现状
我国农用施药技术首先从研究国外施药技术入手,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国外施药飞行高度一般在3-5m;,而国内因受防风林、电力电信布线以及作业安全的影响,作业高度一般在 4-20m。这就注定了我国需要根据自身情况研发适合于我国飞行平台、地理地形特征和喷洒系统的施药技术。
与发达国家的农业航空应用相比,我国在航空施药基础理论,低空喷洒沉降规律,航空静电喷雾技术,航空变量施药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载药量小、集成化、智能化程度偏低、生产成本高,耐用性需要检验。
i. 低容量、超低容量喷雾
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飞机喷雾均采用常量作业,一般每公顷喷施量为
30~40kg,架次作业面积25~30hm2,虽然作业效率比地面人工作业高很多,但在作业集中繁忙季节,因飞机作业面积大、时间紧,往返场空中耽误时间多,不能满足农业生产上适时施药的需要。随着1975年航空超低容量喷雾试验的成功和推广应用,我国农业航空喷施技术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推动了飞机作业项目的多元化。特别是飞机超低容量技术在水源缺乏和作业区较远的地区的应用,显示了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在防治森林病虫害、草原蝗虫、蚊蝇及疫情消毒方面也发挥了突出的作用,这在1976年我国唐山发生大地震时,出动农用飞机超低容量喷洒马拉硫磷杀灭蚊蝇、控制疫病流行的过程中得到了最好的印证。超低容量喷雾在使用的过程中,和其他任何应用技术一样,也有其局限性,一般需要专用的农药制剂,且适宜的溶剂难以选择,产生的雾滴漂移和对环境的污染较严重,低容量喷雾就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它不需要专用的农药制剂,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同农药或药肥混喷,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较快和更广的发展。
ii. 复合喷施技术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注重
经济效益和综合技术的应用,航空喷雾综合作业技术应运而生。综合作业是指在喷施适期相吻合时,在不影响农药使用效果的情况下,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药与作物肥料进行混合喷施,达到一次作业、多重效果的目的。在黑龙江垦区和新
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