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2 2:03:1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研究-旅游管理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厚多彩,构成了旅游资源的重要基础,我国民俗旅游1983年始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民俗旅游特色鲜明、表现形式多样、成果丰硕,民俗旅游已形成产业化发展趋势。 雷俊霞

1983年,山东潍坊“石家庄千里民俗旅游线”开启了中国民俗旅游最具重要意义的一年,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新形式,开始引起各界的重视并逐渐得到推广。迄今为止,中国民俗旅游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民俗旅游经历了起步阶段、快发展阶段和深化成熟阶段等发展阶段。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可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今民俗旅游已经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中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其参与型和体验性成为新时期休闲旅游和体验旅游的重要卖点。中国民俗旅游业出现了诸多新的领域和热点,探讨民俗与旅游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才能提升民俗旅游的竞争力,促进其长久发展。

一、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民俗旅游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为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水平的提升,求新、奇异、求奇,注重参与型与体验性,民俗旅游逐渐发展起来。民俗旅游的发展在中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改革开发以来至1989年,这一时期,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逐渐得到推广,作为风光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在

旅游活动中所占比重较少、规模小、范围窄。

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1995年我国的民俗旅游逐渐引起全国各界的关注,很多著名的民俗旅游景点出现,如深圳的锦绣中华。这个阶段,我国的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多样化,从单一的观赏发展到多样的参与。 深化成熟阶段。1996年至今,我国民俗旅游开发不断成熟,与自然观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我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局面。同时,这些年也出现了中国的民俗旅游亮点活动,如从2002年—2011年我国各地陆续推出的民俗旅游主题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设置使我国的民俗旅游开发走向深入与成熟,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印象刘三姐等大型民俗项目的出现即是其典型的标志。 二、民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在民俗旅游30过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如我国旅游界越来越重视民俗旅游的开发,民俗旅游成为旅游开发中最具潜力的方面。同时,民俗旅游的发展也迎合了国内游客对文化旅游的多元需求。国家旅游局也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民俗主题旅游活动、主题旅游线路和主打项目,都凸显了民俗旅游额独特魅力。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每年我国的传统节假日,都是民俗旅游的高潮期,清明踏青游、端午近郊游、中秋赏月之旅、春节庙会游,使得民俗旅游热闹非凡。民俗旅游发展促进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对我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抢救、保存与弘扬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民俗旅游发展中业态逐渐多元化

我国的民俗旅游发展初期是作为自然旅游与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民俗旅游的形式逐渐多样化,民俗

旅游文化景点、民俗节庆旅游、民俗旅游商品、民俗艺术表演、民俗旅游服务以及民俗旅游线路、民俗街区、民俗主体公园、民俗旅游主打项目等,发展业态逐渐多元化。

(二)民俗旅游发展中产业融合与创意开发并重

创意产业的核心是文化,民俗资源因为其唯一性、品牌型与不可再生性,在文化产业中的核心地位越来越突出。民俗文化大多口传心授,是传播者和接受者同时在场,在传播过程中双向互动。创意产业是民俗文化在新时期实现功能转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现代形式的基因重组与多业态融合,在保持精神内核和象征符号的前提下,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动漫产业、电影创作、电脑游戏、民俗歌节、民间工艺、广告创意等开发中的民俗元素,凸显出民俗与各业态深度融合和创意发展的现实。印象刘三姐、大宋东京梦华等项目更是将民俗的创意开发演绎地淋漓尽致。

(三)民俗旅游发展中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民俗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民俗保护尚未形成自觉意识。在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冲击下,民俗文化在被过度开发的过程中其原生态和本真性在逐渐变质。外来文化的强势进入,也对民俗文化空间造成极大的冲击,破坏了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独特性也在削弱。我国很多民俗旅游地淳朴的民风、独特的饮食、古老的习俗、独有的民居正在逐渐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呼之欲出,可是民俗文化保护单靠大型的社会文化运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形成社会的自觉意识,尤其是开发保护部门和相关责任部门的自觉意识。 经济利益的冲击下,民俗的特色正在逐渐消失。我国很多地方的独特民俗正是由于其特色化和唯一性才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前去探异、求奇,可是旅游

开发部门的为经济利益开发的各地大同小异的民俗旅游项目,使得民俗泛化,失去了其本真性和原生态。

表演性和舞台化在失去原生性的同时也忽略了品牌化的打造。我国的传统民俗、传统节庆、民间歌舞、民俗仪式等都是在长期的民俗文化空间环境中创造、传承和发展起来的。我国很多旅游景区、景点的舞台化表演使得民俗活动常态化和庸俗化,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其唯一性和原生态。如民俗村的节庆表演,天天在过节,节日的周期性与神圣性被极大地削弱了,同时也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效应。

三、民俗旅游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自2010年以来,由于我国各地高铁的开通,民俗旅游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奇”的旅游心理,是一种具有民俗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趋于表演性、程式化,各地民俗节庆的大规模开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日益凸显出民俗在脱离原生态的文化生存环境。未来,民俗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文化、生态和环境的和谐共生,营造和谐、文明、健康的民俗旅游环境。 (一)选准突破“亮点”,打造民俗旅游品牌

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实施集中开发,在重点开发的区域选准民俗旅游亮点,依托当地的交通、旅游基础设施、资源特色与品位、文化积淀、旅游吸引力和旅游市场细分,考虑民俗的可持续发展效应,实现亮点对一个区域的带动,以点带面,打造民俗旅游特色品牌,借助于整合营销和商业运作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形成民俗旅游发展的后劲。

(二)注重民俗文化保护,精心设计民俗旅游项目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的文档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分析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c9332r89968ub00wtu64vbt01gdo5005dv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