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幼儿文学的当代语境
[教学时数] 2学时 [目的和要求]
了解:(1)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
(2)了解城市独生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在早期文学阅读方面所表
现出的差异
掌握:( 1)明确新媒体从本质上改变了儿童的生活结构和教育模式
(2)明确幼儿文学作为一种儿童文化资源,并以文学性和精神性
内涵构建儿童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1)新媒介对当代幼儿文学发展的意义 [教学方式]讲授法
[学习提示]
计划生育政策改变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使幼儿文学呈示出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城市独生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在早期文学阅读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是不容易忽视的。
新媒体从本质上改变了儿童的生活结构和教育模式,面对儿童所处的现代媒介环境,幼儿文学的传播方式开始变得多样化,只有打通传统幼儿文学与新媒介之间的路径,才有可能实现儿童早期文学阅读的理想境界。
随着儿童成为重要的消费群体,新兴的儿童文化产业呈现出无限生机。幼儿文学作为一种儿童文化资源,拥有着巨大的文化产业潜能,并以文学性和精神性的内涵构建儿童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
第一节 当代家庭结构变迁中的幼儿文学
幼儿的文学启蒙最初来自于家庭,家庭是培养幼儿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重要场所。伴随着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当代家庭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动,“少生”和“独生”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中国家庭结构日益核心化,而且这样的趋势仍在继续。家庭结构的这种变化,对于幼儿文学的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家庭结构变迁与幼儿文学发展
自工业革命以来,以家庭内拥有广大而复杂的成员群为特征的传统家庭开始向小规模的现代家庭过渡,核心家庭在家庭形态上逐渐占主导地位,这正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也对中国社会的家庭架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末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后,当代中国家庭的结构类型很快出现了从联合家庭,主干家庭向核心家庭的变化,独生子女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表征。 当独生子女家庭成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关系网络后,儿童在家庭中的主体地位便得到了极大凸显,儿童的教育问题随着收到普遍重视。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接受社会化过程的第一个社会环境,作为一个微观社会环境,家庭在个体的教育和发展
1
中占有十分钟能够要的地位,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是个其他任何教育机构所永远不能替代的。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空前的,家庭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也稳居世界之前列。因此,处于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迁进程中的幼儿文学,由于早期教育的不断开发而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独生子女社会从家庭结构和观念上是对传统社会的一种反动,因为没有类似的童年经验可以帮助成年人来正确地判断在独生子女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当代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因此走进了一种困境。独生子女时代的孩子与作家之间的“沟壑如此巨大,又如此隐秘,这可以说是中国儿童文学诞生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这种挑战对于幼儿文学而言,不仅意味着内容题材上的变革,同时也意味着艺术形式上的变革,这就要求幼儿文学作家从观念和技术上进行全面更新,抓住幼儿在生活中的兴奋点,创作出能引起幼儿共鸣的优秀作品。
二、城市独生子女的早期文学阅读
本部分对于独生子女早期文学阅读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城市,执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比农村更为严格,城市独生子女的数量总体上高于农村,在家庭形态上更具典型性。
1.早期阅读
早期阅读是指学前幼儿借助图像,文字或成人形象的讲读来理解阅读材料的活动过程。早期阅读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宽泛,因为对于幼儿来说,一切与阅读有关的活动,都可算作阅读。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幼儿教育界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推广早期阅读教育理念,尤其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后,幼教界更是以实践的方式展开了各种各样的早期阅读活动探索。 2.早期文学阅读
早期阅读的范围十分宽泛,而幼儿文学应该是儿童早期阅读的主要内容,因为文学阅读对于幼儿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而言,是其他任何方式所不能取代的。73页
3.功利化误区
早期阅读教育可以说是一项社会的系统工程,家长和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孩子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中承担着很重要的职责,尤其是幼儿教育工作者,他们不仅直接影响着孩子的阅读水平,而且还对家长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中,亲子共读已经成为一种可能,基于这样的有利条件,幼儿园教师需要和家长不断沟通和交流,帮助他们走出教育功利化的误区,使他们正确理解早期阅读的意义,引导孩子真正享受文学阅读的乐趣。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早期文学阅读
儿童的早期文学阅读不仅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现实的差异,而且在农村也呈现出内部的分化,例如农村留守儿童的早期文学阅读就因其特定的接受对象而构成一种特殊现象,引起人们的关注。
依据全国妇联2008年的研究报告,按照年龄分层,农村留守儿童可以分为幼儿(0~5周岁),义务教育阶段儿童(6~14周岁)和大龄儿童(15~17周岁)三个部分。目前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多集中于生存现状,受教育机会和心理健康等领域,而且研究对象主要以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大龄儿童为主,关于学龄前儿童早期教育问
2
题的调查和研究十分缺乏。以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出版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为例,报告对农民工状况及其子女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却没有涉及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而全国妇联2008年的研究报告则明确指出,留守幼儿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1)得不到足够时间的母乳喂养;(2)缺少父母亲情呵护和亲子交流,而这将对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产生深刻而持久的负面影响;(3)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机会少,在家庭教育上的不足得不到正规学前教育的补偿。与城市独生子女享有学前教育的丰富资源不同,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整体不被重视。我们应该突破以家庭为主的模式,调动社会多方面的力量,让学校,政府和民间机构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早期文学阅读的培育责任。
首先,加强幼儿园的建设力度和规范管理,使留守儿童获得早期教育的权利,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儿童早期文学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其次,借助政府的力量为儿童打造阅读的环境,通过建立流动图书馆或漂流书架,为留守儿童提供适合他们阅读的文学书籍。
最后,可以发动民间力量,成立留守儿童的阅读指导机构,其目的在于培养监护人的阅读指导意识,同时提高他们的阅读指导能力,使孩子真正享受亲子共读的快乐。
当然,归根结底,幼儿教育工作者才是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早期阅读环境的关键力量,农村幼儿园教师应当依照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因地制宜地开展早期阅读和指导活动,从而保证阅读指导的有效性。
第二节 幼儿文学与新媒介
“媒介即讯息”。1964年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的这句话成为传播学界的名言。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就是“人的延伸”,而哈罗德伊尼斯则认为,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当年这两位加拿大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关于媒介的阐述,成为对当今信息时代的一种前瞻性语言。现代媒介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工具或者娱乐工具,由于新媒介的出现,儿童的生活结构,教育模式出现了本质性的改变。随着儿童媒介环境的变化,当代科技,文化信息开始进入幼儿的日常生活,幼儿文学的形态也因次发生变化。
一、新媒介环境中的幼儿生活
新媒介是相对于传统的媒介而言的,如相对于报纸等印刷媒介,20世纪20年代的电影,广播即是新媒介;同样,相对于电影,广播,20世纪50,60年代普及的电视成为新媒介。如今,基于计算机技术所带来的传播媒介的多样化新媒介还包括Mp3,Mp4播放器以及手机,平板电脑等现代电子媒介。
1.新媒介与幼儿的日常生活
儿童所使用的大众媒介包括杂志,报纸,书籍,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新媒介的出现改变着当代儿童的生活,学习和交流方式。对于今天的孩子而言,新媒介通常作为教师,父母和自然环境之外的“第四教育者”的形象出现,幼儿有可能长时间地置身于丰富的媒介环境中,并在此环境中不断地进行“无意识学习”。
2.新媒介与幼儿的文学生活
随着新媒介的传播和普及,婴幼儿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现代化。商品经济把大量
3
的当代科技信息和文化信息源源不断地输入千家万户,就连偏远农村中的家庭和村落,也在迅速地走出传统的田园生活方式。最明显的变化是:孩子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开始转向,大人们传统的讲故事方式失去了应有的魅力,传统的集体游戏也不再令孩子们迷恋,取代他们的是电视机,电子玩具以及各种各样的新式游乐活动。
二、幼儿文学与视像媒介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视觉文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革命性的影响,视像媒介也在儿童的早期阅读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儿童置身于影像的世界,获得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信息和娱乐,而电视作为普及最广的一种视像媒介,进入了全世界儿童的日常生活。这一奇妙的传播媒体使得儿童可以安乐地“坐在椅子上观看世界”。
一种是担忧。西方的一些研究者相信,电视会导致儿童阅读能力退化,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电视主要以视觉符号系统而不是文字符号系统来传达信息。
一种则是抱以乐观的态度,借助替代效应寻找电视影响阅读内在原因。美国的学者在研究收看电视对儿童各种活动的影响时发现,儿童收看电视只是替代了他们阅读连环画的活动,并没有替代儿童阅读那些严肃书籍的活动。因此,有研究者认为,收看电视这种活动不应该对儿童阅读时间少的状况负有绝对责任,还有其他因素导致儿童阅读能力的下降。其中,父母的引导就是尤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比如说,许多中产阶级家庭儿童的睡前习惯往往是阅读各种书籍,而不是看电视。
前一种观点给我们以警示,促使我们积极保护孩子的文学阅读活动;后一种观点告诉我们应该以更为理性的态度处理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的关系。过度收看电视无疑会妨碍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但我们也应该承认,图像和文字都是思维的合理形式,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图像与文字的结合会比单纯地文字形式更有利于他们接受信息。
根据幼儿易于接受视觉符号的特点,我们应当充分挖掘视像媒介之于幼儿文学的积极意义。这一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当文学作品通过视频媒介加以呈现,纸质文本转换成视像文本的时候,既可以重现幼儿文学作品的原有面貌并保持其文学质量,同时又使原来只局限于书架上的幼儿文学作品被更多的儿童读者所分享。
第二,幼儿文学只有充分体现视觉的形象性,才能实现与视像文本的转换,这就为幼儿文学的艺术创新提供了借鉴。
三、幼儿文学与电子媒介
幼儿文学与电子媒介的联姻,便产生了多媒体幼儿读物。在美国,幼儿读物是电子出版的主要类型,美国约有百万儿童,在家中通过多媒体软件进行学习。我国首发的幼儿电子读物是《大耳朵——幼儿家教音响杂志》,此后出版的大量同类读物,深爱家长与幼儿教师的欢迎。美国教育家哈迪提出,当代儿童应具有“电脑素养”,人所接受的信息中,83%来源于视觉媒体,屏幕视像已经成为孩子们的“第一课程”。从这一点出发,多媒体作为新的读物形式无疑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它不同于静态的传统纸媒读物,而是以一种动态,立体的表现形式构建良好的交互性,特别能够抓住幼儿的阅读兴趣。
传统的纸质幼儿文学作品恰恰拥有多媒体读物所不具备的特质,他能够产生美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