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七年级上文言文句子翻译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7 8:06:2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七上文言文句子翻译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积累七上常见的文言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虚词; 3、找准文言文句子中的关键词,使句子翻译更准确;

4、学会判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类型,并在翻译练习中达到文通句顺的标准; 5、积累七上常用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找准文言文句子中的关键词,使句子翻译更准确;

2、学会判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类型,并在翻译练习中达到文通句顺的标准

一、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及方法

1、标准:信、达、雅 (中学阶段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与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即按照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与原文一致。“意译”即按照原文大意翻译,不拘于原文字句,可采用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中学阶段文言文翻译主要考“直译”) 3、直译方法:

1)对:对译,在翻译时可按古文的词序和语法结构逐字、逐句翻译,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例: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注;“转”同“啭”《三峡》) 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练习:1、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2、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2)换:替换,有些词语在文言文中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在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八则)

别人不了解却不恼怒,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练习:1、姜尚 问曰:“君子,尔何姓?”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官职名、朝代名等,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睡、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 例: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以虫治虫》)

元丰年间,庆州地区出现子方虫,正在危害秋日田地里的庄稼。 练习:1、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2、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4)删: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

例: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梵天寺木塔》)

这非常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然后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 练习:1、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

5)补:补充,文言文中省略现象非常突出,为了完整的表达文章内容,译文就应该补出原文省略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部分。

例、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梵天寺木塔》)

没有办法,(工匠)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她),(要他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练习:1、及反,市罢。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调:调整,对于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应进行必要的调整,是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屠惧,投以骨。

屠夫害怕了,拿骨头投给(狼)。(《狼》) 练习:1、徐喷以烟。

2、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二、找准文言文中的关键词,使句子翻译更准确 1、实词

文言文词汇的重要特点就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词汇里主要是双音词,这时候古今汉语的很大不同的地方,在文言文中,连用两个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里的某个复音词一样,或者一词具有多个义项,或者词的意义,色彩发生了变化,都是我们在古文翻译中必须注意的地方,也是在考查古文翻译时重要的采分点。

1)通假字:”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例、及反,市罢。(“反”同“返”,返回)

而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

识别通假字可由以下三个方面看:同音通假、叠韵通假、双声通假。七年级上常出现的通假字一般为同音通假 ,偶有叠韵通假。以下是七上通假字汇总: 1、及反,市罢。(“反”同“返”,返回) 2、而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 3、以土砾凸者为邱。(“邱”同“丘”,山丘) 4、略无阙处。(“阙”同“缺”,空缺) 5、哀转久绝。(“转”同“啭”,婉转) 6、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7、诲汝知之乎。(“女”同“汝”,你。注:音近) 8、止有剩骨。(“止”同“只”) 9、项为之强。(“强”同“僵”,僵硬) 10、默而识之。(“识”同“志”,记住) 1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同“智”,智慧) 12、人皆伏其精炼 (“伏”同“服” 佩服) 巩固练习: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人穷则反本。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5、必能裨补阙漏。

6、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7、秦王不说。 8、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9、止增笑而。 二、选择

1、下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是( ) A、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C、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D、冕小儿,恬若不知。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是( ) A、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B、直上载公于上坐。 C、窥谷忘反。

D、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古今异义

1、求: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古义:找 今义:要求,需求,请求。 2、方:方为秋田之害

古义:正在,正当 今义:地方 3、岁:岁以大穰

古义:年成 今义:年龄 4、但:但逐层布板讫

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 5、如:匠师如其言

古义:遵照 今义:通常表假设关系 6、悉:悉为两段

古义:全 今义:熟悉 7、厌:学而不厌

古义:满足 今义:讨厌,不喜欢 8、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古义:泛指,几个 今义:具体数字三 9、是:是以谓之“文”也

古义:此,这 今义:常做谓语动词 10、去:一狼径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某—地方 11、少:少时

古义:稍微 今义:数量小 12、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13、耳(止增笑耳)

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14、、股(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大腿 今义:大腿,自胯至膝盖的部分 15、良:良多趣味

古义:的确,实在 今义:好 16、可以: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把 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巩固练习:

3)一词多义 1、度

先自度其足 。量长短 吾往持度。 量好的尺码 2、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在 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自舟中坠于水。 从 无自信也 。自己 3、绝

沿溯阻绝。断,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 极 哀转久绝。 停止,消失 4、履

人履其板。 走,踩踏 遂不得履。 鞋 5、如

匠师如其言。 遵照 而动之如初。 像 6、遂

塔遂定。于是,就 遂不得履。最终,终于 7、方

方出神。 正

搜索更多关于: 七年级上文言文句子翻译 的文档
七年级上文言文句子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clck1h0kj2teb88imyt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