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村的叶连平是一名年过九旬的退体教师,仍活跃在教学一线。62岁,他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因为难舍热爱的工作,他动情地哭了。退休后,只要有代课机会,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教室。72岁,他在家里创办了“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免费为乡村儿童开设英语课堂,已培养了1000余名学生。叶连平用数十年坚守诠释着“行为世范”的内涵,被授予“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中国好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住平房、穿旧衣,他攒下退休金给学生,生活或许有些拮据,但叶老师在精神世界里“过得很充裕”。
2019年9月1日,在第35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请结合材料内容,以中学生“张亮”的名义,给叶连平老师写一封慰问信。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来源】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8月)语文试题
【答案解析】
【例文】
您用生命铸就的爱
——给老师的一封信
敬爱的叶老师:
您还好吗?9月10日是属于您的日子啊,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衷心地感谢您给过我的一切!
叶老师,我是您退休后创办了“留守未成年人之家”里的学生,当时我的父母为了生活不得不外出打工,把我留给爷爷奶奶照顾,可爷爷没有文化,不能辅导我的功课。我的学习一天不如一天,正在这时,您找到了我,把我吸收进了您的“留守儿童之家”。从此,我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就都可以请教您了。您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您还培养我坚强的意志,让我有勇气独自面对来自生活的困难。
您是春风,吹拂着我们,让我们茁壮成长。回顾初中的三年,我们的成绩真像心电图线,上上下下,波波折折。可您从没有灰心过,更不曾放弃过,我们处于谷底时,您总是显得更加耐心更加循循善诱,直到我们士气高昂,重拾信心,奋起直追。我爱春风,我更爱您,老师!
您是阳光,照耀着我们的心灵。多少次我们在困难面前伤感徘徊,多少回我们在挫折面前手足无措,多少次我们在十字路口迷惘困惑,多少回我们在暗夜里沮丧流泪。这时候,是您,总是您,来安慰我们,来驱逐我们内心的孤独、恐惧和一切阴霾,给我们勇气、力量和决心。我爱阳光,我更爱您,老师!
您是秋天里的一丝凉风啊,老师,您将您对我们的呵护化作了风儿,在我们每个人的天空守护,如丝如缕,亦缥亦缈,徐徐拂来,缠绵相绕。您记得那次校运会吗?您知道吗,我受伤时您脸上那种真心相惜的神情让我刻骨铭心啊!老师,我们哪里能走得出您的视线,我们又哪能舍得离开您用您的心血给我们营造的安乐窝啊!我爱风儿,我更爱您啊,老师!
您在我们心中是一株松树,老师,在高高在山顶上毅然挺立。您言传身教,教会了我们要坚强面对生活,要勇做人生弄潮儿,要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那回艺术节表演,您鼓励我们克服了怎样的困难,才获得了来之不易的第一名您记得吗?老师,您知道吗,您就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我们就用它撑起我们人生的天空啊!我爱松树,可我更爱您啊,老师!
老师,我该用怎样的词语来描述您呢?我如何来表达我内心的这一份感激之情呢?您再教教我啊,老师!岁月磨灭着您的青春,但您在我们的眼中是一棵永远的长青树,您的一颦一笑将永远留在我们心灵的一隅!
祝老师节日快乐!
您的学生张亮
2019年9月1日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本题要求写一封慰问信。从形式看,慰问信属于一种应用文体,有其固定的格式要求,如开头要有称谓语,结尾要有署名(张亮)、日期(2019年9月1日)等。从内容看,应结合材料内容,联系叶连平老师的事迹,揭示他的崇高精神品质(坚守、奉献、爱心、执着等),表达对他的尊敬、赞美与祝福之情,做到情感真挚,态度诚恳。故考生可以围绕“感谢师恩”“赞美老师的奉献精神”等方面进行立意。
参考立意:
感恩老师,表达对叶老师的尊敬、赞美、祝福之情。
素材准备:
1928年,叶连平出生于山东青岛,18岁随父亲到南京进入美国大使馆做勤杂工。期间,他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也恰恰是这段经历,让本来已经当上教师的叶连平,历经坎坷整整十年。
1965年,叶连平辗转来到安徽和县,身无分文、举目无亲。当地乡民没有把他当外人,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施予了最善意的帮助。
没有工作,乡亲们就安排他到窑厂干活,当炊事员,然后又加入生产队;没有吃的,一位乡亲步行二十八里路到和县,给他送来炒面;没有住的,村民们拿土给他搭了两间房子,让他安了家。
“他们不是我的亲人,但是在我心上,他们不是亲人,而胜似亲人。”回忆点滴,叶连平在这里收获了无数温暖。
这里的孩子需要我,我不能走
1978年11月22日,叶连平进入卜陈初中,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当时,叶连平有机会回到南京,但他再也没有离开。
“人是个感情动物啊,是这里的乡亲父老救了我的命,我能走吗?这里的孩子需要我啊,我不能走啊。”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乡亲们大多都已去世。叶连平现在教的学生,有不少是乡亲们的第二代、第三代。“我想报,我也报不了,只能把自己的全心全意贡献给他们的孩子。”
人家是来日方长,我是来日方短
2000年7月,叶连平腾出一间房子,挂起小黑板,在自己家里开设英语课堂(后更名为“留守未成年之家”),免费给周边孩子补习英语。
来上课的孩子,几乎都是村里的留守儿童。学习之余,孩子们可以在这打羽毛球,下棋,看书。
如今,“留守未成年之家”已有4个班级的70多个学生。
在教室的墙上,叶连平细心地将每个学生每个单元的学习成绩都记录在纸上,不及格的都用红笔记录。为争取更多的时间给学生们补课,叶连平总是坐在教室门口随便吃几口午饭,然后接着辅导学生做作业。
吃的是便宜的菜,喝的是自己带的白开水,穿的是几十年前的破衣服。对自己省吃俭用,对他的学生们,却永远充满着无限的慷慨和爱。
他用省下来的钱,给学校栽树,装电灯,买学习用品。遇到有困难的孩子,他还免费提供吃住和学习用品。
为了扩展学生们的视野,叶连平去年还自费带学生们参观了省科技馆,省名人馆,渡江战役纪念馆。
19年来,叶连平为“留守未成年之家”花销至少30万元。“如果这个地方值,那我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