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课程思政”元素在《国际经济法》课程中的体现及运用
作者:孙新见
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5期
【摘 要】在《国际经济法》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外,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在课程教学之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内容。本文从“课程思政”元素的具体梳理以及“案例嵌入法”的具体运用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证。 【关键词】“课程思政”元素;“案例嵌入法”;典型案例
在《国际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除了把专业知识点讲透之外,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在教学中,是一项急需推动的教学改革内容。
一、“课程思政”元素在《国际经济法》课程中的体现及其链接点
从《国际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看,众多的思政元素蕴含在课程之中,主要表现如下:
1、在“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的章节内容中,“国家经济主权原则”蕴含了“爱国”、“敬业”的元素。国家经济主权原则,要求只有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维护好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利益,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与每一公民的“爱国”、“敬业”是密不可分的。 2、在“国际贸易支付”章节中,“信用证”这个知识点中蕴含了 “诚信”这个思政元素。信用证在本质上就是以银行的信用为交易各方进行担保的一种书面凭证。信用证的发展和广泛运用,深刻地体现出“诚信”这种价值品质无论是对个人的发展还是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都起到巨大的作用。反之,如果“诚信”缺失,那么无论是个人还是延伸到社会层面或者是全球的经济贸易的往来,都将可能付出巨大的交易成本。
3、在“对外投资的鼓励与保护”的章节中,体现了“富强”的思政元素。在中国国民或者法人等主体参与国际投资的过程中,国家是对外投资者获得良好保护的坚强后盾,只有国家更繁荣昌盛了,国民的利益才能更好地获得维护。
4、在“反倾销措施”的章节中,“公平、公正”的思政元素蕴藏其中。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在对中国的商品采取反倾销措施时,仍习惯性地用歧视的眼光和态度进行审视,导致双方贸易摩擦不断,这是一些发达国家没有用“平等”、“公正”的态度与中国进行交往所产生的后果。因此,在国际贸易交往中,相互之间需要“平等”、“公正”,只要這样才能“合作、互利、互赢”,而不是“零和游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