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十 齐鲁文化中的和谐元素研究doc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 4:55:4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十、齐鲁文化中的和谐元素研究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从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思想道德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的动力机制和整合机制等诸多方面,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或本质规定所作的阐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既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坚实的政治保障,又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更需要我们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资源。以“和”为内在精神和基本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价值和意义。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发展创新了中国传统文化;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又发展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既来源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又发展创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理论和实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鲁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和谐思想,深入研究和发掘齐鲁文化中的和谐元素,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和谐文化的发展,具有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

一、齐鲁文化与传统和谐思想的产生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特征。和谐原意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与“谐”同义,“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其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等方面。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和谐思想不仅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各个时期,积淀为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审美情趣、伦理道德和行为特征等,而且它在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积极作用。

传统和谐思想有其产生形成的发展历程,而齐鲁文化在其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齐鲁文化不仅有以管子、孔子、晏子、墨子、孙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众多思想家,而且包括了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等重要派别。他们关于和谐的思想,展示了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主要观点。

早在西周时期,周太史史伯就曾对“和而不同”的思想进行了阐发,并提出了“和实生物”的思想。《国语·郑语》中记载,郑桓公曾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说:“殆于弊者也……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馋慝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这;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姟极。故王者居九畡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王将弃是类也而与剸同。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史伯认为,和是“以他平他”,它是不同事物的相互掺和所形成的平衡状态,这种状态能够不断产生新的事物,使世界充满生机和活力。如世间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等五种元

.

素相配合而产生;美味可口的食物,是由五种滋味相调配而形成;悦耳动听的音乐,是由六种声调相配合而形成等,这就是和的体现。所以,聪明的先王,求婚于异姓,用财于四方,选拔敢于直谏的官员,倾听顺逆之言而加以权衡,这就是在追求和谐而不是类同,它能够保证国家不断进步和发展。而同是“以同裨同”,它是同一事物的重复叠加,这不仅不能产生新事物,甚至使已有的事物也无以为继。如果只讲求同,那么以此奏乐则只是一种声调而没有音乐;以此调味,则只有一种滋味而没有美食;以此论物,则只有一种事物而作不出评价;以此治国,就只能是独断专行,排斥异己,国家就将会覆亡。所以,为政讲求和而不同,才能保证社会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序发展。

春秋时期的齐相晏婴进一步发挥了史伯的观点,就和同之异进行了分别,推进了和谐思想的发展。《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当时齐侯认为他与臣子梁丘据的关系是“和”,而晏婴则指出那只是同。他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時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晏婴指出,和是事物不同属性乃至不同事物的“相济”、“相泄”,是“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同是同一事物的相济,如以水济水。不同事物的并存是必然的、合理的,世界因不同事物的存在而充满生机和活力。所以,和的道理就如同烹羹调味一样,醯、醢、盐、梅等各种佐料,相互协调配合,加之一定的火候,才能做出美味可口的食物,这样人吃起来才会有滋味,心情舒畅。同样,在政治上也需要君臣对于政治进行相互的商讨,君主认为对的,如果其中有不对,臣子就应当指出,以完备对的部分;君主认为不对的,如果其中有对的,臣子也应当指出,以去掉不对的部分,这样才能够做到政平民和,避免失误。这就是和。如果不是这样,君主说对,臣子也跟着说对;君主说不对,臣子也跟着说不对,那这就是同而不是和。因为同就如象调味时以水调水,这样谁还会愿意吃呢?因此,只有达到和谐的境界,才能实现政治清明,保证社会的有序发展。

由此可见,和谐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统一,不是无原则的附合、同一,和谐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和谐是适度、适合、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世界万物是千差万别的,正是千差万别的事物之间的和谐,才造就生机勃勃的世界。由此看来,和谐的本质就是统一体内调和多种因素与协调各种关系所达到的平衡,是众物互补的共生共荣。

在史伯、晏婴等和同之辨的基础上,儒家创始人孔子将和谐赋予了道德价值意义,并以持守仁礼的原则为核心,阐发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等内容,指出了和谐在人际关系和社会运行中的作用,促进了和谐思想的发展。孔子主张,治理国家社会、处理人际关系,都要在持守仁礼的前提下,追求和谐的实现。他指出,为政要做到宽猛相济,“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要做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要持守“和而不同”的行为准则,反对“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基于对和谐的认识,孔子提出了“一以贯之”的中庸之道,认为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达致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序,必须持守以礼为准则,以仁为核心的中庸之道。孔子的学生有子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认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和谐不仅成为儒家对于事物存在和发展状态的追求,而且成为治国修身所应持守的行为准则。

.

战国时期,和谐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齐鲁文化也对和谐思想进行了全面的阐发。形成于齐国稷下的齐文化,基于对现实社会和人性特点的认识,对于和谐思想给予了崭新的阐释。齐文化中“和合而谐”的理想追求、“隆礼重法”的纲纪原则、“令从民心”的施政方针、“富民裕民”的强国政策、“树人育才”的教育理念以及“人与天调”的环保意识、“与民同乐”的亲民情节,体现了齐文化思想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追求和具体的实施方法。如,齐文化的重要代表著作《管子》一书,对于天人和谐、社会和谐、人际和谐和人自身和谐等内容,都有着丰富而深刻的认识。《管子·兵法》曾说:“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按照事物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管理和辅助人民,就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运行,民众的和谐相处。《管子》将天人融为一体,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观,它重视天与人的相通、相联以及“天道”与“人道”的相合统一,认为人作为自然系统的一个构成要素,不能超越自然而存在,只能依赖自然而存在和发展。它既强调了自然有其运行发展和谐有序的客观规律,又指出了人应当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与天协调,做到“知天”、“得道”、“顺天”、“用道”。只有把握和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了“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五行》),遵循自然规律,才能保证自然的生态平衡,真正实现天人的和谐与完美。

齐鲁文化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并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的思想,在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比较中,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孟子不仅强调人类的行为要保证自然的和谐,而且更是十分重视民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了只有实现爱民保民的政策,获得民心,才能保证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和谐。他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指出了天道是人道的终极来源和本根依据,人道是天道的具体流行和现实发现,天道与人道,是相通合一于诚道上的。天道表现为生生不息、真实无忘的诚德,人道即表现为对于诚德的识得践履。只有识得诚德,践履诚德,才能实现天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

集先秦思想之大成的荀子,作为齐鲁文化的重要代表,他对于和谐的认识,更是有着丰富的思想。荀子不仅充分认识到了和谐在事物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论》),认为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万物生发源于和谐,而且赋予“和”以生命动力的意义,详尽地阐发了和谐在自然和社会运行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天地的和合,日月的光明,四时的有序,星辰的运行,江河的奔流,万物的生长,都是体现了礼的作用,礼是实现自然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人类的行为不能“上逆天道”,中背人和,“下绝地理”;否则,“天不予时”,人不给利,“地不生财”,自然和社会就会处于混乱无序状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难以得到保证。特别是荀子通过对人类社会形成发展的认识,揭示出了“群居和一”(《荀子·荣辱》)和谐之道,认为“和则一,一则多力”(《荀子·王制》),人类社会只有通过明分使群,设制特定的纲纪规范,规范人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职能,才能实现群居和一之道,保证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和谐发展。

齐鲁文化继承发扬了西周以来的礼乐文化,而礼乐文化是以追求人类社会的和谐为其核心的。因而,先秦时代齐鲁文化的思想家充分认识到了礼乐在实现社会和谐中的作用。孔子编纂《诗经》,使其成为皆可歌之于乐的雅乐,就是旨在通过音乐的教化形式和作用,潜移默化地陶冶人的情操,达到“思无邪”的道德境界。孔子对于礼乐也十分重视,他不仅指出了礼乐在个人道德修养中的作用,认为个人只有立于礼、成于乐,持守社会的纲纪规范,才能保证自身在社会中的生存,而且指出了礼乐的主要功能在于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治理社会离不开礼乐。荀子指出,礼是社会的纲纪规范,它确立了人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职能,具有着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保证社会和谐运行的作用。礼的作用在于实现社会关系的稳定和谐,而乐的作用更能够感动人心,移化人的性情,进而移风易俗,达致社会关系的和谐。《礼记·乐记》也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工著其

.

教焉”。又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节民心,乐和民声”。乐教指通过音乐的和谐愉悦去感化调和民心,从而达到感人至深、移风易俗的教化效果,这体现了天地的和谐。礼的作用在于规范人们在社会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以实现社会的稳定运行。

作为齐鲁文化的重要典籍,儒家的经典《中庸》一书,对和谐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易传》亦言:“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乾卦·彖传》)太和是最完美的和,中和是恰到好处的和,太和是理想,静的,而中和是动的,即在不断地变动中,不断调适自身而与外界事物达到的一种和的状态。而中和既是儒家处理现实事物关系的基本方法,又是认识现实事物的基本态度,更是其追求的价值目标。《礼记》一书,也特别重视和谐社会的构建,并提出了以和谐为特点的大同社会理想。《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社会具有着这样一些特点:它是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人皆有“所终”、“所用”、“所长”、“所养”,为社会发展贡献能力,并得到社会保障的权力;在这一人人生存得到保障的社会中,人们依据自身的年龄性别而具有相应的社会分工,担负相应的社会职能,各尽其力,而不必为己;在这一不必为己的社会中,社会的财产属于公有,人们所担心的是财产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而出现无为的浪费;在这一公有的社会中,社会的管理者是由人们所共同推选出来的,选举的标准是以人的道德修养和管理能力为依据的;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之间讲信修睦,和谐相处;在这一和谐相处的社会中,没有彼此倾轧的阴谋诡计,也不存在杀人越货的盗贼和战争,整个社会处于安定祥和之中,人人过着太平的生活。大同社会,是齐鲁文化思想家对于社会发展所应实现的目标设定,这一目标的实现就是和谐社会的实现。

总之,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主干,它在传统和谐思想的形成发展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可以说,没有齐鲁文化,就形成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齐鲁文化的和谐思想,就构不成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中国传统文化赋予和谐理念极其丰富的价值蕴含,和谐成为中华民族根本的价值取向和追求。

二、齐鲁文化的和谐思想

齐鲁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展示了齐鲁文化的先哲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认识。齐鲁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具体内容而言,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等方面。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人类可以持续不断地从自然获取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源,而同时努力增强自然的再生产能力,保持其原有的生态环境,不让其恶化。另一方面是自然源源不断地提供人们所需要的物质,更多地赐福于人,而不是频降灾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严重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

.

搜索更多关于: 十 齐鲁文化中的和谐元素研究doc 的文档
十 齐鲁文化中的和谐元素研究doc.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diei8zc8n3z01x0bvw21wxgu8k8be00nfg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