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在课前”
一、 了解常识:
1、 作者介绍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故世人又称他为“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韩愈在文学上的最大功绩是提倡和领导了“古文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包括: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文题解读:
《师说》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写作过程中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师说,就是论述从师之道的。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二、识记字音: 给加点字词注音
句读( dòu ) 经传(zhuàn ) 老聃(dān ) 蟠( pán) ....谀( yú ) 阿谀奉承(yú ) 须臾( yú ) 冉( rǎn ) ....
三、翻译与理解: 第1段:
古之学者( 求学的人 )必有师( 名词,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①。人非生而知之( 代词、代指知识和道理 )者,孰能无惑?惑而( 连词,表转折,..却 )不从( 跟随 )师,其(指示代词,那 )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 相当于“于”,...介词,在 )吾前,其(代词,他 )闻道也固(本来 )先乎(相当于“于”,介词,比 )...吾,吾从而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道( 道理 )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③ 嗟乎!师(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 ).道( 风尚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 超出 )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普通人 ),其下(名词作动词,....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学于(介词,向 )师。是故圣(名...词,圣人)益圣(形容词,圣明 ),愚(名词,愚人 )益愚(形容词,愚蠢 )。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表猜测,副词)皆出于此乎? ..
1、①句式类型:判断句,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1
2、②句式类型:介词结构后置,翻译: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3、③翻译: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作者为什么提倡“从师”?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2段: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①;于其身也,则耻(意动用法,以??为耻)师(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 )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③,或师(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 )焉,或不(通“否”)焉,小学....(形容词作名词, 小的方面学习)而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遗,吾未见其明也。 .1、①句式类型:省略句,翻译:(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
2、②句式类型: 判断句 ,翻译: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惑的老师。 3、③句式类型: 宾语前置句 ,翻译:不懂句读,不解除疑惑。 4、该段哪里用了对比?作用是什么?
“童子”与“父母”对比,得出“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第3段:
巫医乐师百工之(指示代词,这些 )人,不耻相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士大夫之..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则(就)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相似 )....也,道相似也。”位卑则(就)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复(恢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同等看待 ),今其智乃( 竟...然 )反不能及,其(副词,难道)可( 值得 )怪也欤! ..
? 思考:该段哪里运用了对比?作用是什么?
“百工”与“士大夫”对比,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第4段: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①句式类型:介词结构后置 ,翻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就比学生更贤能。
2、作者为什么要列举圣人从师的事例?
强调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第5段: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全部 )习之,不拘于时①,学于余②。.余嘉(赞许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赠送)之。 ..
1、①句式类型:被动句 ,翻译:不被时俗约束 2、②句式类型:介词结构后置 3、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2
赞扬李蟠通习六艺经传,不拘于时,能发扬尊师重道的风尚。
“学在课后”:归纳与整理
一、通假字:圈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2、句读之不知。读,通“逗”,句子中间需要稍微停顿的地方
二、古今异义词:圈出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2、今之众人 古义: 普通人 今义:常指许多人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初等教育的学校
三、一词多义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2)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3)吾师道也 动词,学习 (4)师之所存也 名词,老师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作动,从师学习 (6)则耻师焉 从师学习
(7)或师焉,或不焉 从师学习 (8)不耻相师 学习
(9)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意动用法,以??为师 (1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动词,从师学习 2、“之”的意义和用法
(1)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词,代指知识和道理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结构助词,无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结构助词,无义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古之学者必有师 助词,的 (6)择师而教之 代词,代指他们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标志 (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指示代词,这些 (9)士大夫之族 指示代词,这些
(10)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郯子之徒 指示代词,这些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代词,代六艺经传 3、“其”的意义和用法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指示代词,那
3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代他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他的 (4)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代词,他们 (5)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大概,表猜测 (6)其可怪也欤 副词,难道 (7)余嘉其能行古道 代词,代他
4、道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四、词类活用:找出活用的字词,并解释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名词作动词,低于 2、而耻学于师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3、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吾从而师之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5、、吾师道也 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四、积累本课文言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而耻学于师 3、师不必贤于弟子 (二)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三)判断句: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四)省略句: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五)被动句: 不拘于时
本课自我诊断
请在你认为没有掌握的文言知识点上作标记
1、 通假字( ) 2、古今异义( )
3、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4、 活用:
(1)名作动( ) (3)意动用法( ) (4)形作名( )5、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 (2)省略句( ) (3)介词结构后置((4) 宾语前置( ) (5) 被动句( )
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