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推测出现白色浑浊的原因:AlO2+HCO3+H2O===Al(OH)3↓+
-
CO23
2-
D.加热和H2逸出对CO3水解平衡移动方向的影响是相反的
答案 D
解析 碳酸根离子为多元弱酸根离子,分步水解,以第一步为主,
2-
水解离子方程式:CO3+H2O
-
HCO-3+OH,故A正确;依据铝能与
热水反应,实验Ⅰ中没有气泡冒出,说明表面有氧化膜,实验Ⅲ有气泡冒出,说明氧化膜被破坏,故B正确;碳酸钠水解显碱性,铝表面的氧化铝与碱反应生成偏铝酸根离子,去掉氧化膜后,铝与氢氧根离子、水反应生成氢气,碳酸根离子部分水解生成碳酸氢根离子,碳酸
--
氢根离子与偏铝酸根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lO2+HCO3+
-H2O===Al(OH)3↓+CO23,故C正确;盐类水解为吸热过程,加热促进
盐类水解,氢气逸出有利于铝与氢氧根离子的反应,碳酸根离子水解生成碳酸氢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消耗氢氧根离子,促进碳酸根离子
2-水解,所以加热和H2逸出对CO3水解平衡移动都起到促进作用,故D
错误。
12、聚合硫酸铁(PFS)是水处理中重要的絮凝剂,以废铁屑为原料制备PFS的具体工艺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步骤①,粉碎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提高“酸浸”反应速率
B.步骤③,可以选择双氧水、氯气等氧化剂将Fe2+转化成Fe3+ C.步骤④,加稀硫酸调节pH在一定的范围内,让Fe3+部分水解形成碱式盐
D.步骤⑤,减压蒸发,有利于降低水的沸点防止产物分解 答案 B
解析 废铁屑粉碎后,使反应中接触面积增大,能够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故A正确;若使用氯气作氧化剂,将Fe2+氧化成Fe3+的同时,引入了新的杂质离子Cl-,故B错误;步骤④,加稀硫酸调节pH在一定的范围内,Fe3+部分水解形成Fe(OH)3进而生成碱式盐,故C正确;减压蒸发可以防止温度过高,聚合硫酸铁分解,故D正确。
13、室温下,将c mol/L的CH3COOH溶液1.0 L与0.1 mol NaOH固体混合,使之充分反应后得到b点对应的溶液。然后向该混合溶液中通入HCl气体或加入NaOH固体(忽略体积和温度变化),溶液pH随
通入(或加入)物质的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点对应的混合溶液中:c(CH3COOH)>c(Na+)=c(Cl-)>c(H
+
)>c(OH-)
B.向b点对应的溶液中通入HCl气体,充分反应后,
c?CH3COO-?·c?H+?
的值保持不变
c?CH3COOH?
C.c点对应的混合溶液中:c(CH3COO-)=c(Na+) D.起始醋酸溶液物质的量浓度c(CH3COOH)=0.2 mol/L 答案 D
解析 加入的n(HCl)=0.1 mol,混合溶液中相当于NaOH恰好和HCl反应生成NaCl和水,则溶液中溶质为NaCl、CH3COOH,溶液的pH<7,溶液呈酸性,则c(H+)>c(OH-),根据物料守恒得c(Na+)=c(Cl
-
),b点溶液的pH<7,溶液呈酸性,醋酸钠溶液呈碱性,要使混合溶
液的pH<7,则c mol/L>0.1 mol/L,结合物料守恒得c(CH3COOH)>c(Na
+
),所以存在c(CH3COOH)>c(Na+)=c(Cl-)>c(H+)>c(OH-),故A正确;
c?CH3COO-?·c?H+?
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则=Ka(电
c?CH3COOH?
离平衡常数)不变,故B正确;c点溶液的pH=7,溶液呈中性,则
c(H+)=c(OH-),根据电荷守恒得c(CH3COO-)=c(Na+),故C正确;
如果开始时c(CH3COOH)=0.2 mol/L,则c点溶质为CH3COONa,溶液的pH应该大于7,要使混合溶液的pH=7,醋酸应该稍微过滤,则开始时c(CH3COOH)>0.2 mol/L,故D错误。
14、以H2、O2、熔融盐Na2CO3组成燃料电池,采用电解法制备Fe(OH)2,装置如图所示,其中电解池两极材料分别为铁和石墨,通电一段时间后,右侧玻璃管中产生大量的白色沉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墨Ⅰ电极反应为H2-2e-+2OH-===2H2O B.CO2在石墨电极Ⅱ上得电子 C.X电极材料为铁
D.NaCl溶液中Cl-移向Y电极 答案 D
解析 左边装置是原电池,通入氢气的石墨Ⅰ电极反应为H2-2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