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思考
问题1
问题2 一般化学试剂法除杂是在仅用物理方法除杂不能完成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化学除杂方法。试剂的考虑需根据物质的性质加以考量,一般考虑顺序为水、酸、碱、盐溶液、有机
物。
物质分离和提纯常用的化学方法如下:
(1) 洗气法:用于分离提纯气体,即用一定的吸收剂除去气体中的杂质。 (2) 加热分解法:用于混合物中有热稳定性差的物质的分离提纯。 (3) 酸化法:杂质为弱酸盐时,可加入适当的强酸除去杂质。
(4) 碱化法:杂质为酸式盐或难溶碱阳离子的盐时,可用适当的碱除去杂质。
(5) 水解法:适用于溶液中的杂质存在水解平衡的除杂,可加入试剂破坏水解平衡,使杂质生
成沉淀过滤后除去。
(6) 氧化还原法:用于混合物中有还原性(或氧化性)的杂质,加入适当氧化剂(或还原剂),使其
氧化(或还原)为被提纯物质。
基础梳理
考点1 2. BaCl2溶液 NaOH溶液 氯水
考点2 1. (1) 蓝色钴玻璃 湿润红 蓝 NH3↑+H2O 白 灰绿 红褐 红 氯水 血红色 4Fe(OH)2+O2+2H2O
4Fe(OH)3 2Fe3++2Cl- Fe(SCN)3 (2) 稀盐酸 BaCl2 稀
硝酸 AgNO3
2. 淡蓝 复燃 蓝 2KI+Cl2
2KCl+I2 蓝 白烟 漂白 Ca2++2OH-+CO2
↓+ H2O 红棕
趁热打铁,事半功倍。请同学们及时完成《配套检测与评估》中的练习。
CaCO3
第3讲 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
1. 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2.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熟悉常见元复习目标 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3. 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 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 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6. 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7. 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8. 根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9. 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的含义。了解溶液的组成。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10. 了解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知识网络 问题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如何区分溶液和胶体? 问题思考 问题2: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所谓溶液“浓度偏大”或“浓度偏小”的含义是什么?
1. (2015·重庆卷)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发明史,下列发明创造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
A. 用胆矾炼铜
B. 用铁矿石炼铁
D. 打磨磁石制指南针
C. 烧结黏土制陶瓷
2. (2016·广东肇庆三模)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说错误的是 A. 《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B. 《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
( )
C. 《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D. 《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 3. (2016·河北廊坊期末)下表物质的分类组合正确的是 ( )
纯净物 混合物 弱电解质 非电解质 A 纯硫酸 水煤气 氨水 干冰 C 水玻璃 冰水混合福尔马林 物 氟化氢 氨 乙醇 三氧化硫 B 冰醋酸 D 胆矾 漂白粉 水 氯气 4. (2016·新课标Ⅰ卷)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14 g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2NA B. 1 mol N2与4 mol H2反应生成的NH3分子数为2NA C. 1 mol Fe溶于过量硝酸,电子转移数为2NA D. 标准状况下,2.24 L CCl4含有的共价键数为0.4NA
( )
考点1 化学的概念
基 础 梳 理
1. 化学的定义与特征 定义 特征 化学是在 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变化规律和应用的一门自然科学 认识分子、制造分子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 化学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 (1) 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体现研究层次的 性 (2) 物质的组成是指物质所含有的元素(如葡萄糖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3) 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 ,物质的性质反映物质的
说明 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变化类型 说明 (1) 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没有 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物质不经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物理变化 (2) 物理性质主要有:状态、颜色、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1) 有 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组成改变,分子内原子间旧的化学键断裂,新的化学键生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2) 化学变化可以看成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核没有被破坏,而是旧的化学键被打化学变化 破,新的化学键形成 (3) 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未必是化学变化。如:NaCl晶体熔化时破坏了离子键,但属于典型的物理变化 (4) 化学性质主要有: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活泼性与不活泼性、氧化性与还原性、可燃性与不可燃性、酸性、碱性、两性、中性、稳定性与不稳定性等 两者的关化学变化过程中常常伴随着 变化 系 3. 五种化学符号的区别 原子符号 元素 化合价符(又称核素符离子符号 符号 号 号) 原子(或离子) 结构示意图 H、Na1+7Mn、 -H、37Cl等 Cl-、S 等 +2Cu等 等 Cl: S2-:
举 题 说 法
典型例题1 (2016·山东济南一模)下列古代发明与所给化学变化对应错误的是 ( ) 选项 古代发明 化学变化 A 生产陶瓷 SiO2 +CaCO3CaSiO3+CO2↑ K2S+N2↑+3CO2↑ Cu+FeSO4 B 黑火药爆炸 S+2KNO3+3CC 湿法炼铜 CuSO4+FeD 用谷物酿酒 (C6H10O5)n→C6H12O6→CH3CH2OH 变式训练1 (2015·北京卷)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 ) A. 火药使用 B. 粮食酿酒 C. 转轮排字 D. 铁的冶炼 核 心 突 破
原子、分子、离子、元素的比较 原子 分子 离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一般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构成,但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是由原子核概 和核外电念 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元素 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物质的组成是指纯净物中团。离子有所含有的元素。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有游离态和化合态 阳离子和阴离子之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