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串有4个珠子,( )串一共有( )个珠子。
(2)有( )个珠子,每( )个珠子一串,可以串成( )串。 (3)有( )个珠子,平均分成( )串,每串( )个珠子。 先画一画,再填一填
生:每串有4个珠子,3串一共有12个珠子。
生:有12个珠子,每4个珠子一串,可以串成3串。 生:有12个珠子,平均分成了3串,每串4个珠子。
设计意图:借助这个题目,通过画一画,答一答,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区别。 (四)达标反馈
1、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是的打“√”,不是的打“×”。
★★★ ★★★ ★★★ ◆◆ ◆◆◆
◆◆ ◆◆
( ) ( )
2、先圈一圈,再填空。
○ ○ ○ ○ ○ ○ ○ ○ ○ ○ ○ ○ 12个 ○,每6个一份,分成了( )份。 12个 ○,每3个一份,分成了( )份。 12个 ○,每2个一份,分成了( )份。 12个 ○,每4个一份,分成了( )份。 3、先用10根小棒分一分,再填空。 (1)平均分成2份,每份( )根。 (2)平均分成5份,每份( )根。 (3)平均分成10份,每份( )根。 4、填一填:每份分的( ),叫做平均分。 答案:1、√,×。
2、圈一圈略:2,4,6,3。 3、5,2,1。 4、同样多。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知道了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生:我知道了8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生:在分一分,操作学具时,我操作是最快的。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臵作业
1、小华家来了两位客人,妈妈拿了一些水果招待他们,小华想把这8个苹果分给两位客人,该怎么分?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1)想一想(2)动手操作。 (3)( )是平均分(请把相应的字母填到括号里)。 A 1和7 B 2和6 C 3和5 D 4和4
2、哪种分法是平均分?(是平均分的打“√”,不是的打“×” ) ( 1 )
( )
(2)
( )
3、先圈一圈,再填空
(1)平均分给6人,每人分( )块。 (2)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 )块。 (3)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 )块。 (4)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 )块。
4、☆ ☆ ☆ ☆ ☆ ☆ ☆ ☆ ☆ ☆ ☆ ☆ ☆ ☆ ☆ 把以上☆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 5、在生活中分东西的时候,6可以分成( )和( )、( )和( )、( ) 和( )。其中是平均分的是( )和( )。 6、 看图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答案:1、选 D
2、√,×。 3、2,3,4,6。
4、每人分得3个。
5、1和5,2和4,3和3,3和3。
6、4×7=28(只)或7×4=28(只)
? 板书设计
森林聚会——平均分的认识 5和1,2和4,不一样多
3和3,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感受分东西带来的快乐。
在学习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只大熊猫分 6个竹笋,应该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学生动手分竹笋,有的分成 1个和 5个,因为大熊猫吃的多,小熊猫吃的少,有的分成 2个和4个,因为大熊猫照顾小熊猫,让小熊猫多吃点,还有的分给小熊猫6个竹笋,大熊猫没有,因为大熊猫要减肥。在这种争先恐后的发言中,学生们感到很快乐,很好玩,最后通过每只大熊猫分3个竹笋,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得益彰,精彩纷呈。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等这些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一个小朋友唱一首歌,用了3分钟。10个小朋友齐唱这首歌,需要( )分钟。 答案:3分钟。 资料链接:
平均数的作用
对一种事物进行平均分的结果得出的每一份的数都是相同的,这个相同的数也叫作平均数。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说课设计
《平均分的认识》
今天我要讲的是《平均分的认识》,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第60~62页的信息窗1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效果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认识初始的。教材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以一幅情境图“有趣的聚会”童话故事引入,然后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这幅情境图进行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景过程,通过帮助小熊猫分竹笋、认识什么是平均分;帮助小猴子分桃子,知道如何进行平均分,帮助小兔分萝卜,体会平均分的不同分法。
本课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感知什么是平均分,如何平均分,创设适合学生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帮助小动物分东西,理解“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在进行“平均分”的时候,借助学具,利用帮助小猴子分桃子,感知“平均分可以把东西1个1个地分,也可以2个2个地分,还可以3个3个地分……”一直分完为止;利用帮助小兔分萝卜,感知“平均分”还可以按照“每几个1份来分”这样既能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可以突破难点。
根据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学生好动,思维活跃的特点,特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情境图理解平均分。
2、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平均分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二、教学方法。
为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所使用的教法有:
1、情境教学法:以生动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动手操作法: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建模过程。 三、学习方法。
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活动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创造动手实践机会,因此
我使用如下几种学法:
1、直观操作法:化抽象为形象。
2、观察比较法:通过小组合作,让每个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合作学习法:以小组合作为主,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注重个性的张扬。。 四、教学过程设计。
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学法的基础上,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生动有趣的故事,因此我用富有吸引力的语言,这样导入:森林里有两只笨狗熊,一天它们在寻找食物,发现了6个野果。熊哥哥抢到了4个,熊弟弟只抢到了2个……通过“两只笨狗熊”的故事,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和不平均分。这不森林里的小动物在聚会呢,我们一起看一下,出示信息窗1的图画《有趣的宴会》,从而导入新课。
(二)情境图中,探求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 情境图中,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帮助熊猫分竹笋,让学生用自己的学具自己动手分一分,同桌两个互相交流,全班汇报交流时,选代表展示他的想法,同意的举手,这样发现分成3和3的同学最多,教师及时追问:为什么?在学生气嘴八舌的汇报中,抓住关键词:同样多,得出平均分的概念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第二层次: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分桃子,这一次动手操作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把每一中分法都要一一展示,这样学生才能充分理解,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了4个桃子。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领会平均分含义的同时,增强了合作互助的意识。
分萝卜,这一次动手操作正好和分桃子不一样,是平均分的另一种含义,让学生多说自己是怎么做的,强调每次拿4个萝卜,可以分给4只白兔。平均分的另一种形式:16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个萝卜,可以分给4只小兔子。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练习的设计是由易到难:先是基础性练习,其次拓展性练习,最后是开放性练习。 1、判断哪一组是平均分。检验平均分概念的理解程度。
2、先圈一圈,再填空。此题用来强化平均分中每几个分成一份的分法。
3、出示气球情境图:这里,我用实物和真人进行分.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的可操作性,同时化抽象为形象,也缓解了教学的坡度,突破了难点。
(四)课堂小节
1、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你能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哪些问题?
最后小节不仅让学生回顾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同时与生活联系起来! 五、板书设计
板书要一目了然,突出重点,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森林聚会
----平均分
每分分的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六、教学效果
这节课的设计我尝试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力图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探索新知的学习环境,更好的让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感受与理解通过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数学智能得到一个和谐的发展。由于我经验不足,在教案的设计以及课堂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