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一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涌,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
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选自《悦读》,2013年第9期,有删节)
1.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专精”阅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全部背诵,但至少“三复”,达到“熟”的程度。
B.“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
C.就态度而言,作者强调要“虚心”,要静心地读,反复地读,读来读去就不会有“先入之见”,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D.作者认为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2.“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下列说法完全属于朱熹观点的一项是( ) A.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B.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D.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反复读多遍一定是不可少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不尽记得外,经文与“注”全都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
B.作者认为,“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强调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而不是急于横加“批判”。
C.鲁迅的话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愤之词,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议鲁迅,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
D.发现古书的漏洞,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境界,在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切不可不尊重原著而对古书中的漏洞“硬去看”;或者“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主持人:祝希娟老师,您好!当年《红色娘子军》选择吴琼花这个角色的演员的时候,谢晋老师是怎样挑上您的?
祝希娟:以前我从不接受这样的专访。现在我觉得在这个时候我愿意说说以前没说过的一些心里话。让大家了解我们中国的电影艺术和中国文化有一个继承发扬的过程.当时,我在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三年级学习,那天谢晋看见我和一个男同学争论,就被吸引了。
谢导问能不能找我谈一下。他把剧本拿给我看。我连夜看完,非常喜欢这个角色。谢导说,把那些让你激动的戏勾出来,我做到了。后来证明,我勾出来的是我拍得最让人感动的。比方说,枪打南霸天、洪常青就义等。后来我去剧组报到,到食堂吃饭时所有人都回头看,想看一看谢导花了两年时间找到的演员。结果看后摄影师说也不咋的,穿着旧棉袄,两根大辫子傻呼呼的,吃饭呼呼的没个样子。后来谢导让我们全部下到海南岛体验生活。我脱胎换骨成一个海南岛姑娘,而且是海南岛底层的丫头。
主持人:现在有很多影片,基本上四五十天就拍完了。所以,我觉得跟今天的演员比较起来,那个年代是在做艺术,现在是在做娱乐。
祝希娟:因为现在是市场经济。当时我们没有片酬。我是学生,就只有每个月补助18元钱。18元对我来说已经很多了。
主持人:那时不像现在,那时的明星就是一份工作,一份职业,不像现在的明星要高片酬,住着大房,开着豪车。
祝希娟:那时不叫明星,叫文艺工作者。我们的演员、导演、编剧千万千万别忘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主持人:您看现在很多抗战片,是不是很好笑。一个女游击队员拍成女学生似的,有时候还烫了头发。
祝希娟:我觉得很好笑,抗日战争片中开的汽车是解放牌的,怎么可能呢?这是最起码的知识. 主持人:祝老师,我们现在有些追星族,像很多少男少女们会去酒店、宾馆,一守就是一天一夜,等待着他们追的明星。您那个年代有这样的情况吗?
祝希娟:我们那个年代没有明星。那个时候娘子军播完以后,差不多每天都有这么一沓信,全都是观众来信。那些观众绝大部分谈看了娘子军后对自己的教育,对自己的启发,里面没什么“我爱你”这类的东西。
主持人:希娟老师,你们那个年代的明星很少化特别浓的妆。那个时候的审美是什么样的标准呢? 祝希娟:一个内在美,一个外在美。不管角色的大小,你都要演好。不在乎演员漂亮不漂亮,但要有魅力,就是说要有人格的魅力。 主持人:根本不考虑装饰。
祝希娟:现在的抗战剧,历史感都没有了,你说八路军能粘眼睫毛吗?怎么让人信服这段历史。 主持人:最近媒体报道一些明星吸毒和嫖娼的现象。像你这样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
祝希娟:我觉得现在一些演员中有个别是这样子的。不是说演员不允许,就是一般普通老百姓也不允许。你去吸毒、嫖娼,你对得起观众吗?你对得起国家对你的培养吗?这些败类不清除,我们这个队伍不会很纯洁。
谢晋导演、陈强老师都在天堂。我每次到上海,一定跟着师母一块到福寿园,给那些老师们送一束花。
(选自《陕西新闻网》,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持人从祝希娟在其成名作《红色娘子军》所担任的角色谈起,一下子就将观众的思绪拉到了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