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栽培技术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平菇的形态特征、生长过程及生活条件。 2.初步掌握平菇的栽培技术。
3. 学会测量平菇生长过程中的相关参数。
二、实验原理
平菇担孢子成熟后,就会从菌褶上弹射出来,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孢子开始萌发、伸长、分枝,形成单核菌丝,当不同性别的单核菌丝结合,并同时进行锁状联合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子实体经不同的发育阶段成熟,最后又形成孢子,完成了平菇的生活史
平菇属木腐生菌类。平菇需要的氮源主要是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等。平菇在0-3℃始形成孢子,但以12-18℃时形成最好。菌丝的生长适宜温度为24-27℃,高于35℃时,生长菌丝易老化,变黄;低于7℃,生长缓慢。菌丝抗寒能力较强,能而-30℃的低温。
平菇耐湿能力较强,野生平菇在多雨、阴凉或相当潮湿的环境下发生。在菌丝生长阶段,要求培养料含水量在65-70%,如果低于50%,菌丝生长很差。含水量过高,也会影响菌丝生长。子实体发育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在55%时生长缓慢,40-45%时小菇平缩;高于95%时菌盖易变色腐烂,也易感染杂菌。
平菇的菌丝在黑暗中能正常生长,有光可使菌丝生长速度减缓。子实体分化发育需要有一定的散射光,光照不足,原基数减少,菌盖小而苍白,畸形菇多。直射光强光下不能形成子实体。 平菇是好气性真菌,恢复菌丝和子实体生长都需要空气。平菇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PH在3-10范围内都能正常生长发育。平菇栽培的培养料主要有棉籽壳、锯木屑、秸秆三大类。
平菇的栽培方法有很多:按培养料分,有段木栽培和袋料栽培。 本实验采用养料栽培中的代料栽培。
三、实验材料
棉籽壳,废棉,玉米蕊, 石灰或石膏:调整ph向碱性 碳酸钙:调ph向酸性
磷钾肥:磷酸钙,磷酸二钾氢等,补充磷,钾,钙,促进微生物分解活动,促进菌丝健壮生长。
无机盐类(石膏,碳酸钙)补充s和Ca,固定气态氮,加速基质分解 有机氮源辅料:(木屑,麦麸)促进菌丝生长,增强长势 纤维类(棉籽壳,椴木):主要C源 菌袋:装料
圆锥木棒:在料堆上打透气孔 长柄温度计:测料堆温度
覆盖物(编织袋,麻包等):盖住料堆
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
四、栽培料处理
拌料过程中加水的方法是先测出含水量,在把需要加的水分批次一份份加入 栽培料不能用海水是因为海水是盐离子而细胞膜是半透膜会使细胞干瘪,而且海水杂质多,对栽培料影响大。
木屑:树龄10-15之年间,有硬质,有松质,多杂性,皮厚的树,心材小些,树经5-12cm左右为宜。含芳香之类:如松,杉,樟,柏,杜仲等杂菌树不可使用,会抑制甚至杀死菌丝。树木是提前加工15-40天,颗粒最好2-3mm,太细菌丝生长较慢,太粗保水较难。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木屑有两类:一是阔叶树木屑,如杨树、栎树、果树等的木屑,这种木屑适合于大多数食用菌品种的栽培;另一类是松柏类木屑,只能适用于松菇、松茸等的驯化研究。木屑一般粗纤维和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含氮化合物较少,而且速效养分较少,绝大多数食用菌对其难以直接利用,需要一定的营养物作为过渡原料,即添加一些速效且营养物质含量较高的辅料来调整其配方,以保证食用菌的旺盛生长。松、柏、杉等针叶树的木屑,因含有松脂、精油、醇、醚等杀菌剂,一般不能直接用于食用菌的栽培,必须要经过一定预处理后才能使用。常用方法是:将经过暴晒的新鲜松、柏木屑盛在容器内,注入沸水浸泡,并添加1%-2%的石灰粉搅拌均匀(要求PH值在12左右),然后覆盖就麻袋或棉絮保温。浸泡2天后用清水冲洗,基本上达到五松油味和碱味,晾干后使用。用作食用菌栽培料时按照基料配方要求加水,调PH值,建堆发酵,待料温达65-70℃时,保持2-3天,然后散开堆料,凉冷后备用。 棉籽壳:无霉变无虫害,绒少,色泽至少灰白,干燥,新鲜。资源较丰富,质地偏硬,做基料通透性好,碳氮比较为合适,适于生料、发酵料以及熟料栽培,产量较稳定,为平菇栽培首选原料。问题是价格偏高。 麸皮:红皮,粗皮,透气性好,保存较新鲜。
麦粒:不破损,不发霉,无蛀虫,未发芽,干燥,使用前用水煮沸后再用, 玉米芯:新鲜干燥,无腐烂,先暴晒,粉碎至黄豆大小,用清水侵泡后沥水,含水量60到65。资源较丰富,尽管碳氮比较高,但可以调配,通透性较好,第一、二潮菇产量相对理想。问题是不适宜生料栽培,配料时应加大氮素,价格偏高。
目前生产上平菇培养料处理大致可分下列三种方式:
(1)药物处理:在大面积生产上,多采用0.1%-0.2%的多菌灵,主要利用药物抑制杂菌孢子的萌发和生长,但在高温季节,因气温高,容易降低多菌灵的抑制效果,往往仍有污染,甚至还很严重。
(2)高温处理:一般利用100℃以上的高温连续蒸10-12小时,停火后闷10-12小时,但存在灭菌时间长,能源消耗大,成本高的问题。有时灭菌不彻底,也会引起污染.
(3)堆积发酵处理 :①拌料建堆:建堆场所最好是紧靠菇房的水泥地面,并且排水良好,避风向阳,水源干净、便利。建堆时,先将料混合均匀,加足水分至培养料含水65~70%(将发酵过程中的水分损失计入其中),然后将料堆成宽1.0~1.3米,高1.0~1.5米,长度不限,料堆四周尽可能陡一些,建堆时将料抖松抛落。建堆后,用木棒(直径5厘米左右)在料堆上插通气孔,每隔0.2米插一孔,以利通气发酵,然后用塑料薄膜或草帘、稻草等覆盖。②适时翻堆:平菇发酵多在春秋堆制,建堆后48~72小时待料温升至65℃应进行翻堆。发酵期间翻三次堆(上翻下、内翻外),在第三次翻堆后加入克霉灵搅拌均匀即可。翻堆时必须将料松动,以增加料中含氧量,同时把堆中心的料翻出来,四周的料翻入中心,以便培养料均匀发酵,全部发酵过程大约6~8天,翻堆3~4次。时间不
应过长,否则会大量消耗养分;当然,时间太短发酵不充分,达不到发酵目的。 ③发酵料质量的检查:在预定时间内(建堆48小时左右)若能正常升温60℃以上,开堆时可见适量白色菌丝,表示含水适中,发酵正常。如建堆后迟迟达不到60℃,可能培养料过紧过实或因未插通气孔等原因造成堆料通气不良,不利于放线菌生长繁殖。遇此情况应及时翻堆,将料堆摊开晾晒或增加干料至含水适量,再重新建堆发酵。如果堆料升温正常,但开堆时培养料呈白化现象,水分散失过多,可用80℃以上的热水,拌匀后重新发酵。发酵好的料有芳香味,pH值在6.5~7之间。(堆积发酵处理:是将营养料和水拌均匀,堆积压紧,覆盖草帘,以达保温。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使料温升高,当料温升高到60-65℃时进行翻堆,使堆料的上下、内外位置调换,再继续升温到60-65℃,经过这样三次升温过程,将杂菌杀死。但在堆积发酵过程中,由于堆料深浅不同,各层的温度不一致,又因翻料不均匀等原因,低温处的杂菌没有彻底杀死。又存在低温季节培养料堆积发酵不易升温,达不到灭菌的目的)
五、实验步骤 1、配制过程:以平菇栽培每人25袋,每袋装500~600克干料左右。取新鲜、干燥。无霉变的配料在阳光下曝晒1-2天,每人分别称取棉子皮11.7千克、木屑3千克、过磷酸钙0.15千克、蔗糖 0.15千克(四组成员一块配料则按上诉用量一起用机器拌料)。然后进行拌料。料水比例为1:1.4-1.6将所需各成分先溶解于水后再加到棉籽壳内混合均匀,人工拌料时,必须反复翻拌4~6遍,才能使干料均匀吸,使培养料的含水量达到65%左右为宜,即用手紧握培养料,手指缝中有水珠渗出, 但不滴下来为宜,调节PH5.5-6.5,培养料拌好后,堆成堆,闷一小时即可装袋播种。(塑料袋的规格要求:选用厚0.03-0.04cm,宽24-30cm长40-50cm的高密度聚乙烯袋。) 2、装袋:装袋时先抓2~3把培养料装进袋中,用手把袋底的边角压入袋内,并压紧培养料使之成圆柱形,袋底平稳能直立于地面。在袋中插入直径2~2.5厘米的圆形木棒,最好插到底,但应避免刺破袋子,而后继续边装料边用手压实,装至袋长的2/3(约500克干料),压平表而,拔出木棒。这样预埋棒再装料,拔出后留下的洞穴坚固、在搬运过程中不易堵塞,灭菌时蒸汽容易穿透培养料,灭菌能更彻底,而且接种时原种落入洞底,加速菌丝生长、缩短栽培种培养时间。培养料装好后,将袋口及表面弄干净,在袋口上套上硬塑料套环(内径3.5厘米,高3.5厘米),让袋口薄膜从环内通过,并向外顺环壁朝下翻转,然后将袋口整平,塞上棉塞,进锅灭菌。为防止棉塞受潮,进锅后每层塑料袋上方都要盖牛皮纸。(注意袋口及外部的培养料要擦掉,以免污染。装料时,底部的料要相对松,上部可压实点。)
3、菌袋灭菌:用常压蒸汽灭菌即将灭菌物放到锅炉内,以自然蒸汽进行灭菌的方法。100℃维持8~10小时,(注意:从温度上升到100℃后开始计时且温度到尽快提高到100℃,中间不能停火并不断补充热水),灭菌后取出冷却。湿热灭菌法是指用饱和水蒸气、沸水或流通蒸汽进行灭菌的方法,由于蒸汽潜热大,穿透力强,容易使蛋白质变性或凝固,所以该法的灭菌效率比干热灭菌法高,湿热灭菌法 湿热法可在较低的温度下达到与干热法相同的灭菌效果,因为:①湿热中蛋白吸收水份,更易凝固变性;②水分子的穿透力比空气大,更易均匀传递热能;③蒸汽有潜热存在,每1克水由气态变成液态可释放出529卡热能,可迅速提高物体的温度。是最常用的灭菌方法。
4、接种:接种前,应该对接种室进行杀毒灭菌,一般采用化学熏蒸。在无菌操作室中将菌种接种到菌袋中。(灭菌完不可马上接菌,应待其冷却到30℃时开始接菌)具体操作为:以无菌操作方法用接种铲或大镊子取一小块原种;在酒精灯火焰旁打开栽培种袋口(袋口应倾斜在火焰旁,切勿直立),迅速将原种接到袋中。塞上棉塞或盖上无棉盖体的盖子即可。栽培种的用量一般为培养料的15%~20%。
5、菌丝培养阶段管理:
(1)菌丝生长阶段:在平菇栽培中,发菌阶段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栽培成败的关键。一般接种后2—3天,菌丝开始恢复。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3—27℃。所以温度管理应尽可能达到或接近这个范围。生料栽培或开放式栽培,培养料中还有其它微生物活动产生呼吸热,料温将比室温高出2-3℃甚至更多。所以要密切注意料温变化,采取相应的散热措施,降低培养室的温度。这个阶段的空气相对湿度要求控制在80%以下,菇房和菌床都不能喷水,湿度大了污染率高。菌丝生长阶段,光照对菌丝生长不利,尤其不能让直射阳光照上菌床。培养室的窗子要挂上黑色窗帘。除检查用光外培养室不要随意开灯。空气对平菇菌丝生长也很重要,虽然菌丝生长阶段能耐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但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也会抑制菌丝生长,严重缺氧菌丝会老化窒息而死。培养室若通气不良,菌丝的呼吸热散不掉,会致使料温上升,烧坏菌丝。接种以后7—10天菌丝长满菌床表面,在这之前是杂菌污染的危险期。这阶段原则上不能揭膜,只有在料温超过30℃,不揭膜就会烧坏菌丝时,才能揭膜通风降温。菌丝长满菌床表面后,每天应揭膜透气10—20分钟。因为随着菌丝量的增多,呼吸热和二氧化碳的量也多,所以需要揭膜透气。
6、出菇管理
(1)出菇前袋口处理
凡袋口采用套环报纸封面的孰料菌袋,应将封口纸完全除去;凡采用线绳扎口,微孔刺眼的孰料菌袋要在菌丝发满后现蕾前,因品种不同而分别管理,是浅白色或灰白色菇种的要用筷子粗的铁钉分别在两头打四个眼(因以前的刺眼太小,不利于发菇),以利洞眼内形成菇体,是灰色或黑色品种的,要解开扎口线,拉开袋头在系上出菇套环;凡袋口采用打洞透气发菌的半生料和发酵料的菌袋,要依品种的情况分别对待:1灰白或浅白色品种,可保持原状态,让其在透气孔内自然形成原基。不打开袋口,即可保住料内水分,又因出菇集中菇根干净商品价值高。2灰色或黑色品种,因好气性强,菇脚粗,在透气孔内菇雷冒不出来,所以袋料菌丝一经发好,在线原基前就将袋两头系上出菇套环,不必盖报纸。
(2)码堆
在出菇场所码堆前,地面上铺一层塑料薄膜,防治菇体带泥或有利于洁净管理。以半地下大棚码堆为例,排袋时要按单排排放菌袋,一层一层的堆码成菌墙,每层7-9个菌袋,高放6-7个菌袋,袋与袋之间不要紧靠在一起,要相隔一公分,以保持良好的透气,散热之用,夏季及早秋出菇还要在每层菌袋之间用两根竹竿隔开,预防袋层之间升温烧袋,造成下潮菇迟迟不转潮或细菌性病毒污染,这一点请菇农特别注意,为防止菌袋滑脱.菌墙倒塌,要充分利用墙体做依托 3为了有利于出菇管理,出菇菌袋排放是还应注意,生理成熟接近的菌袋要相对集中堆码,防治菌墙出菇参差不齐。
(3)原基管理期
出菇菌袋排放完毕,首先使菇棚内具备适应出菇的环境条件,此时,棚内
不易过暗,不能郁闷,要给予一定的散射光照,保持空气新鲜,日常管理除了对菇场的地面墙壁棚顶的空气每天喷雾一次,加强环境湿度外,不必进行通风管理,菌袋两头系上套环的因不盖报纸菌丝会裸露在空气中,所以管理上应保持较大的空气湿度,除刚系上套环是2天内不喷水外,以后每天都要将地面喷湿,还要对套环内菌丝以雾状水喷雾保湿。
当袋口或套环内形成大量原基后,仍以保湿为主,原基体嫩小,对水分和风吹比较敏感,这时管理重点是:1切勿对原基喷水,否则会造成大面积菇雷死亡,2不需通风换气,具有适当二氧化碳浓度的封闭管理能促进原基的发生,也可以此调节原基的发生密度,即通风过早,原基会大批死亡,通风过迟或湿度大,原基成活数目增多,原基成活率过高也不是好事,会给舒蕾管理带来麻烦,一旦原基满足了要求,就必须进入开放式管理,以保证氧气供应,否则会产生畸形菇。
(4)珊瑚期管理
进入珊瑚期后,应及时揭开两边的通风口,让空气在日夜24小时内都要形成对流,注意空气对流量要随珊瑚期倒成菇期逐渐增大。如果要进入珊瑚期后,仍不通风,或空气不能形成对流,菇体将只长菌柄,不长菌盖形成金针菇类型。珊瑚期通风应该缓慢进行,通风大小要靠通风口的敞开口来调节。珊瑚期需要的氧气较少,所以通风口一般只开四分之一即可,若风力太强,气流过快,就会造成小菇干枯,湿度管理还是依照每天喷雾一次,如遇干燥天气,出菇不为也可喷雾,一掠而过,防治小菇干枯和促进菌盖.菌柄分化非常必要。除抓好通风和湿度外,还要注意疏蕾让选留下来的菇蕾集中生长,形成大菇,特别是头茬菇,出菇太多,相互争夺养分,从而是菇型变小,畸形菇增多。 (5)成型期管理
当幼菇菌盖直径长到1公分时,棚内的喷水次数也要相应的增加,并可以直接向菌盖上喷水,喷水量以湿润菌盖但又积水为准,灰白或浅白色品种还较适应,无异常反应,灰黑色对积水反应比较敏感极易产生黄斑。喷水时间为上午10点和下午4点个一次,随着菇体的长大喷水量和通风也要随之加大,通风口也要全部敞开,日夜通风。通风和喷水要机动灵活,雨天雾天,要加大通风量少喷水,刮风天气要多喷水倒持湿度,并适当关闭或减小迎风的通风口,防治失水过快造成干枯,喷水后不要关闭通风口,防治吸水后缺氧,造成小菇发黄或死亡。棚内要保持良好的湿度环境,保持空气新鲜,当头茬菇长至7-8分成熟时,便可采摘。 (6)采收
平菇成熟的标准时菌盖边缘由内卷转向平展,此时,菇单丛重量达到最大值,菌肉厚.大.肥嫩,菇柄长达3-5cm,菇盖直径7-10cm。平菇成熟后要及时采摘,采收过迟,菇体老化,会大量散发孢子,不仅消耗袋子养分,而且孢子落到其他小菇上。也会造成小菇未老先衰。采收时用手按住菇丛基部,轻轻旋钮即可,若是套环出菇,摘下的菇要用利刀消去菇根,采收后,应将袋口残留菇根,死根等清除,接着进入转潮期管理。采收下来的平菇,要将菌褶朝上,放入垫有塑料薄膜的筐内或塑料周转筐中,切忌挤压,以免菇体破裂。
(操作细节)
定植期:播种后温度控制在20℃以上,最适温度24-27℃,一般24小时后开始萌发,长出白色菌丝,从这时开始,要求遮光培养。3 天后料温如超过20℃,应尽快降温,揭开薄膜多通风。如有杂菌,在床面撒石灰,改变PH值,消除杂菌。
伸展期,播种后5-10天,床面可能出现点状木霉,可在污染部位撒石灰粉
加以防治。15-20天左右,开始注意床面通风换气,每天1-2次,每次5-10分钟。但不可在料面洒水。
原基形成期:此期管理关键是温差,低温型品种要控制在10-15℃,中温型品种控制在2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
桑椹期:此期不能浇水,在温度适宜条件下约可维持2-3天。
珊瑚期:必须加强通风换气,温度控制在7-8℃,空气相对湿度85-95%为宜。
伸长期:此期可根据培养料和空气相对湿度进行喷水,每天喷2-3次,以培养料不积水为宜,温度控制在7-18℃,空气相对湿度为90-95%,并保持空气新鲜。
巩固期:播种后25-30天,这时需揭去旧报纸,薄膜抬高33厘米左右,室温保持18℃左右,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80%左右,防止阳光直射和床面干燥。
分化期:播种30天,此时要求通风良好,有充足的散射光,昼夜温差最好在10℃以上。经3天左右,菇蕾形成。
成熟期:当菌盖直径达8厘米左右,颜色由深变浅时就可采收。每批采菇后,要将床面残菇碎片清扫干净,除去老根,然后根据培养料的干湿调好水分,重新盖上薄膜,第二批菇蕾又会形成。在第二批菇采收后,应适当给培养料补充养分。
营养液的配制方法很多,100千克加糖1千克,味精0.1千克,维生素B1100片,制成混合液;在每次采菇后3-4天喷施,喷量为每次每平方米0.2千克。由于换茬,基质的PH值自然下降,影响菌丝的恢复能力,可喷洒2%石灰水,使培养料成中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