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学案及练习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1 19:40:0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亲爱的同学们:新年好!春光春色源春意,虎将虎年扬虎威!祝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 身体健康!

【 学案 】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学习目标】

课标:请根据基础训练填写.

知识补充;

一、什么是农业:

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 二、古代农业生产体系

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及分布、牲畜 生产工具的改进 水利事业的发展 耕作方式的进步 三、精耕细作的含义

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影响。联系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近现代的农民革命,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预习*主干】

一、原始农业:

你能将属于原始农业方面的知识按提示汇总出来吗?试试看吧! (1)农业的起源:

(2)农耕格局:

拓展: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对你有何启示?

(3)农作物资源: 作物: 家畜:

(4)耕作方式:

(5)生产工具:

(6)水利:

二、二、中国古代农业:春秋战国时基本定型。请完成下列表格。

(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水利设施 时 间 生产工具 水利设施 原始农业 商 周 春秋战国 西 汉 东 汉 曹 魏 唐 三、我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 1、耕作方式的进步:

(1)原始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

(2)春秋战国:______________,此后一直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1)小农经济何时形成? (2)形成的条件:

(3)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4)小农经济的弊端: ①、分散性: ②、封闭性: ③、落后性: ④、脆弱性:

1

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亲爱的同学们:新年好!春光春色源春意,虎将虎年扬虎威!祝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 身体健康!

(5)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1、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在没有天灾人 祸的情况下,可以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因此生活比较稳定,也有比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精耕细作,土地利用率较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2、这种经营方式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之一。

3、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极大地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广度和深度,也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规模。

4、小农经济在旧的制度和分散经营的条件下,不可能在更大规模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可能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到了近代以后,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进程看,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四、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巩固训练】

1、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A.小农经济 B. 佃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 商品经济

【运用与尝试】 1、《国语·晋语》记载:“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则故事透露出当时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什么现象?

2、唐代诗人李绅有《悯农》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这样的诗句,应该怎样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和社会贡献?

3、《 淮南子 · 主术训 》里记载:“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问题: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什么进步?有什么作用?

4、春秋时楚相孙叔放在淮河流域修的芍陂,灌溉面积一万多顷;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在崛江流域修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水工郑国在秦渭水系修的郑国渠,灌溉面积达四万顷,使关中平原成为千里沃野。问题:都江堰工程为什么能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5、白居易在《 朱陈村 》中描述“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氢。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 ? ” 阅读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

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西汉 晁错《论贵粟疏》

问题:文中反映了什么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

2、《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在仲春“后

率外内命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

行“藉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以民为本” 关于右图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是继汉代犁耕发展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B.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C与旧犁相比具有省力、提速、耕作随心所欲的特点 D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

亲爱的同学们:新年好!春光春色源春意,虎将虎年扬虎威!祝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 身体健康!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 学案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废井田,开阡陌:井田制的特点及其崩溃;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

2.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表现;土地兼并的趋势及危害 3.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化:租佃关系普遍化的历史过程;租佃关系普遍化所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适当引导,理清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材料分析,合作探究,使学生真正理解井田制瓦解的深刻背景。角色扮演,体会土地兼并所带来的危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决定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状况,从而深化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自主学习】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阅读教材,思考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1.商周的井田制:

反映着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 井田制名称的由来?

“井”与“经”是同义词,乃整治、规划之意,沟途系统的整齐划一,我们把这样的土地制度形象的称为井田制。

它开始商,盛行于西周,我们主要探讨西周的井田制。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3

周王为了管理他的王土王民实行了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1)性质:土地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

“田里不鬻。” ——《礼记》 贵族们不得买卖转让土地说明了什么问题?

?雨我公田,递及我私?, -------- 《诗经》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想一想:为什么奴隶们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连祈求上苍降雨的时候说的都是先公后私?

2)特点:

公田:奴隶免费耕种,收获全部缴给领主; 私田:奴隶份地,上缴收获物,实物地租。 3)瓦解:春秋开始瓦解,战国彻底崩溃。

1、根据井田制的特点,考虑井田制的瓦解应该指的是什么?

2、瓦解的表现:

3、瓦解的根本原因:

对井田制瓦解私有制确立起到推动作用的一系列改革。 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税收制度的改革: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鲁国实行“初税亩”。公私一体收税,打破公私界限,它意味着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并加速井田制的瓦解。

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亲爱的同学们:新年好!春光春色源春意,虎将虎年扬虎威!祝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 身体健康!

4、土地制度的改革: 3.土地私有制 1)确立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实行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效果最好。

2)形式:

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其中哪种占主要地位?

战国时期,地主的三个来源:

3)发展――――土地兼并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请思考:

1、联系自耕农经济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来考虑土地兼并的危害?

2、联系地主、国家、自耕农三者之间的关系,思考政府会采取怎样措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4

3、这些相关的措施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拓展练习:

1、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B、生产力的发展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D.贵族争田现象严重

2、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3、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主要矛盾 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D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材料三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根据材料概括制度的内容。

(2)材料二指的是什么事件?在两种土地制度转变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学案及练习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eum71cz066d7jn4l21h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