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
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
的质量。
七十一、如何组织复习防止知识遗忘。
第一,及时复习,在学习的当天进行复习。
第二,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在识记后不久,复习的次数要多一些,时间间隔要短一些。
第三,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集中复习就是把材料集中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复习,分散复习就是把材料分
配到几段相隔的时间内进行复习。复习难度小的材料可适当集中,复习难度大的材料可以采取分散复习的方式。
第四,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这种方法能使学习者及时了解到识记的成绩,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另外,这种方法还可以及时检查记忆效果,有利于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第五,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第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在复习时应尽量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要眼看、耳听、口读、手写相结合。
七十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A.流畅性:流畅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
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
B.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
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C.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具有新奇
性。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
1
七十三、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
学习进度。
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
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七十四、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主要表现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
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
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七十五、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的特点
(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 (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
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较差,表现在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活动上的时间较短。一般说来,7~10岁儿童可连续
集中注意力约20分钟;10~12岁儿童约25分钟;12岁以上约30分钟。
(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小学生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在听课时,眼、耳、手、脑的配合往
往不够,表现为注意分配能力不强,听讲和记笔记不能同时进行。
七十六、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5.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
愿望
1
七十七、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
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
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 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建立小学生良好
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七十八、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
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
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七十九、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含义和要求
1.基本含义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
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2.贯彻要求 (1)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教育者
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八十、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1
途径: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各科教学 2.课外、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会、校
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方法: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指导实践法 5.品德评价法6.品德修养指
导法
八十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是班
集体形成的基础条件。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
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八十二、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1.了解学生 2.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档案
4.班会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八十三、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八十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小学阶段自三年级开始设置,每
周平均3课时。
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