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初中教育内涵发展
与全面提升计划
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义务教育的重要学段。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系列工程,全省初中布局规模趋于合理,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近年来,我省又积极实施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和义务教育“改薄”工程,进一步推进了初中教育改革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和初中学段特殊性等原因,初中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体系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影响了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提高立德树人水平,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用五年左右时间,全面提高初中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现制定江苏省初中教育内涵发展与全面提升计划。
一、目的意义
1.全面提升初中教育办学水平。初中教育在基础教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实现更高水平发展15年基础教育的目标必须重视初中教育。目前,我省初中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内涵发展和教育质量等方面仍然相对薄弱。实施初中教育内涵发展与全面提升计划,旨在凝聚共识、聚焦质量、聚力创新,通过实施工程建设项目等举措,下大力气改变初中教育相对薄弱的局面,
全面提升初中教育办学水平。
2.切实加强初中教育内涵建设。初中教育相对薄弱归根结底是内涵发展相对薄弱,实施初中教育内涵发展与全面提升计划,就是要在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更加重视学校内部管理,更加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更加重视课程教学改革,更加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更加重视教育科学研究,遵循初中教育教学规律,走内涵提升之路,办更高水平、更具内涵、更有质量的初中,促进初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3.促进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初中学生是儿童后期与青年前期的复合体,正处于身体的快速发育期、心理发展的成长期,情感态度、个性性格都表现出更为强烈的独特性,需要特别的重视与关怀。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的课程数量明显增加,学习难度明显增大,是学生学业成绩的显著分化期。初中学生毕业时将面临重要的选择与分流,面临高中阶段学校的选拔。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初中教育具有特殊性与复杂性。切实关心每一名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在初中阶段显得尤为迫切。实施初中教育内涵发展与全面提升计划,就是要广泛发动学校、教师和社会落实以人为本的要求,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提供适合的初中教育。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4.指导思想: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把初中教育作为新
时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内容之一,重点推进初中教育加快提升、优质均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教育教学改革为重要抓手,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办好每一所初中为目标,改变初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状况,促进初中教育的全面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5.基本原则: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坚持问题导向、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坚持政府负责、以县为主、标准引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办好每一所初中,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培养好每一名学生。
6.总体目标: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基础,以教师综合素质提升为关键,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为根本,以强化初中质量保障为支撑,切实加大地方对初中教育的支持投入力度,到2020年,每所初中学校都达到省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全省初中学校办学条件、课程建设等有更大进步,教师队伍建设明显提升,内涵发展和质量水平显著提高,培植和推出一批名校长、名教师以及在全国有影响的教学改革成果,初中教育生态明显优化,整体水平明显提升。
三、重点工作
7.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坚持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确立素质教育理念和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质量观,切实转变“唯分数”的办学思想,力戒应试倾向,坚决遏制各种名义的重点班与非重点班,让每一名学生得到应有的尊严与关爱。坚持“健康第一”,
强健学生体魄,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主动从事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学生的阳光心态、少年精神和青春文化;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分辨是非能力和抵制诱惑能力。坚持改革创新,变革培养方式,改革课堂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努力使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8.优化学校布局结构。按照区域城镇化规划和常住人口规模,以县(市、区)为单位修编中小学布局规划。依法落实城镇新建居住区配套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常住人口数量设计办学规模并留有一定的学位增量空间,确保足够的学位供给,满足学生就近入学需要。重点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按照优质均衡发展目标和省定班额标准,加大校园校舍新建和改扩建力度,统筹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薄弱学校改造等项目。限制班额超标学校招生人数,合理分流学生。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消除大班额工作台账,对大班额学校实行销号管理,避免产生新的大班额问题。统筹初中教育城乡一体发展,加大对农村初中的扶持,切实解决“城市挤、乡村弱”的问题。
9.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贯彻落实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健全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
标准,严格遵守教材教辅管理规定,开足开齐开好规定课程,不随意拔高教学要求,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说课、评课,形成制度,规范管理,长期坚持。建立健全作业布置、批改、评点制度,合理控制作业量,优化分层作业,创新作业方式。严格遵守学籍管理有关规定。
10.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广泛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总结推广已有的课堂教学改革典型和经验,进一步推动以学习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各地各校要从初中教育及初中学生学习特点出发,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改变教师教学行为,改变被动传授、机械训练、简单重复的课堂教学,提倡多种模式和各具特点的做法,引导和组织学生的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积极探索“未来课堂”等教学形式,加大对初中课堂教学研究项目的扶持力度。各地要积极推进农村初中小班化教学,制定具体政策措施,促进农村初中质量的快速提升。
11.大力发展学生社团。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社团,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参加社团活动需求,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彰显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每所初中学校学生社团数应努力达到学校班级数的2倍,每位学生至少参加1个社团。要把学生社团活动列入课程计划,并保证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时间。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和教师的特长作用,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充分利用社会人士、民间艺人、热心家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