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进行清偿的一系列组织和安排。具体地讲,它是由提供支付服务的中介机构,管理货币转移的规则;实现支付指令传送及资金清算的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的,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系列组织和安排。
第七章 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个人、企业单位、政府)愿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
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理论所研究的内容是一国经济发展在客观上需要多少货币量,货币需要量由哪些因素组成,这些因素相互之间有何关系,以及一个经济单位(企业、家庭或个人)在现实的收入水平、利率和商品供求等经济背景下,手中保持多少货币的机会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等问题。
宏观货币需求:宏观货币需求是这样类型的货币需求,当我们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角度,考察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所必需的货币量,这种货币量能保持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地发展。
微观货币需求:是指我们从个人、家庭或企业单位的微观角度考察,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保持多少货币最为合适。
名义货币需求:名义货币需求是指一个社会或一个经济部门在不考虑价格变动情况下的货币需要量,一般用Md表示。
真实货币需求:真实货币需求是在扣除价格变动以后的货币需要量,也就是以某一不变价格为基础计算的商品和劳务量对货币的需求。
交易方程式:古典货币数量论的观点,货币只是交易的媒介。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货币支出量与商品、劳务的交易量的货币总值一定相等。据此,费雪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MV=PT(M表示货币的数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物价水平,T表示交易总量)。
剑桥方程式:剑桥方程式也称为现金余额方程式,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方程是:M d=KPY式中,M d 表示货币需求量;P表示物价水平;Y表示总收入;PY表示名义总收入;K表示PY与M d 的比,也就是一年中人们愿意以现金余额方式持有的货币量占商品交易量的比率。它的着眼点是个人对货币持有的需求,重视微观主体的行为。
权变法:即依经济周期变动而确定货币供应量的方法(也称之为逆风向而行或简称顶风的货币政策),其抉择标准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或损失最小化,即两利相权抉其重,两害相衡
17
择其轻。
规则法:指只要货币管理当局按照一个固定的比率供应货币,就可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即最适货币供应量只能是按固定的比率计算出来的。
“1:8”经验数据:我国传统对货币(现金)需要量的测算方法,其含义是每8元零售商品供应需要1元人民币实现其流通。符合这个标准,说明货币流通正常;不符合这个标准,货币流通不正常。
多项挂钩法:即三项挂钩法,指让货币需要量与经济增长、物价变动和货币流通速度三个因素挂钩。
第八章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行服务的货币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给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给理论主要是研究货币供给量的规定性、供给渠道或程序、决定因素以及中央银行调控等理论,它是货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始存款:原始存款(Primary Deposit):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它包括商业银行吸收到的、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
派生存款:派生存款(Derivative Deposit):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的,是指由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伸出的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
基础货币:亦称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High Powered Money),它是指起创造存款作用的商业银行创造更多货币的基础,它包括纯创造存款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
货币乘数:是指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指银行系统通过对一定量的基础货币运用之后,所创造的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
法定存款比率:是指商业银行所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与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活期存款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
现金比率:是指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中央银行现金负债与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
定期存款比率:是指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负债与存款负债的比例关系。
超额准备比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实际持有的r超过应当保留的r部分)
18
与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
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是指中央银行在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中,必须具有明确的最终目标(如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降低失业率、稳定物价等),采取有效的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选择具体的调控对象(或中间目标,即联系最终目标和政策工具之间的金融目标,如货币供给量、利率水平等),运用合适的调控形式(如通过金融市场、计划手段、法律手段等)。以上诸部分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和相关作用组成一个完整的调控系统。
虚拟经济:虚拟经济起源于虚拟资本,它是信用制度高度发展与货币资本化的产物,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资本持有和交易活动。
第九章 货币供求均衡
货币均衡:又称货币供求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一种对比关系,是从供求的总体上研究货币运行状态变动的规律。一般而言,货币供求相等,就称之为均衡;货币供求不相等,则谓之失衡。
社会总需求: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的社会各方面实际占用或使用的全部产品之和。社会总需求也就是一定时期社会的全部购买支出。
社会总供给: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部门按一定价格提供给市场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之和,以及在市场上出售的其他金融资产总量。社会总供给也就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的全部收入或总收入。
供应型调节:一种货币失衡的调节对策,是指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时,从压缩货币供给量入手,使之适应货币需要量。
需求型调节:一种货币失衡的调节对策,是指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从增加货币需要量入手,使之适应既定的货币供给量。
混合型调节:一种货币失衡的调节对策,是指面对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的失衡局面,不是单纯地压缩货币供给量,也不是单纯地增大货币需要量,而是双管齐下,既搞供应型调节,也搞需求型调节,以尽快收到货币均衡而又不会给经济带来太大波动之效。
国际收支: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交往所发生的货币收支总和。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的记录。
经常项目:经常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是“由一个经济实体
19
向另一个经济实体提供的实际资源的记载项目”。经常项目通常分为商品、服务、收益和转移四项。
资本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的一种,资本与金融项目是记录一国与他国之间资本流出和流入的帐户,它“反映一个经济体的国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所有权变化或其他所有交易” (IMF)。资本项目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
国际储备:又称官方储备,是指“可供某一经济体的中央当局用来满足国际收支需要的资产”(IMF),即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可随时用于稳定汇率、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偿付外债的对外资产,主要包括货币黄金、外汇、在IMF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第420页)
贸易差额:贸易差额是指进出口收支相抵后的净额。若出口大于进口,即为贸易顺差,又叫出超;若进口大于出口,即为贸易逆差,又叫入超。
经常项目差额:经常帐户差额是贸易差额加上净劳务收支、净投资收益和净转移收支之和。它是国际收支资本和金融项目变动的相对体现,反映了一国与他国之间各种实际资源的转移净额。
国际收支均衡:国际收支均衡通常被解释为在较长的—定时期内,一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在数量和实质内容两个方面能够促进本国经济和社会的正常发展,促进本国货币均衡汇率的实现和稳定,并使本国的国际储备维持在合理充足的最佳水平。
国际收支失衡:国际收支失衡是指国际收支发生了长期、大量、严重的不平衡,出现了不能自动恢复平衡的情况。这种失衡分为逆差失衡与顺差失衡。
均衡利率:利率是货币市场的价格,货币供求的对比对于利率水平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当供给与需求处于均衡点时的利率即为均衡利率。
外债的经济负担:指在任何给定的时刻,一国居民所欠非居民的已使用而尚未清偿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外债的经济负担反映了一国在经济方面的债务偿还能力。
外债的金融负担:指在任何给定的时刻,一国居民所欠非居民的已使用而尚未清偿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外债的金融负担反映了一国在金融方面的债务偿还能力。
第十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即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过度增长引起的,是由于太多的货币追求太少的货物,从而使包括物资与劳务在内的总需求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得的总供给,因而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