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伴学童新起点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教学目标:
1.帮助家长初步认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明确参加家长学校的必要性,提高家长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
2.引导家长认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和后果,理解“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的道理。
3.帮助家长认识幼升小所产生的变化,了解孩子需要,理解孩子面临的新环境、新生活、新变化。
4.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入学不适应的表现和问题的成因,掌握让孩子迅速适应小学生活的家教策略。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情景体验法、交流讨论法、游戏感悟法 教学时间:90分钟
教学对象: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及实例导入 (一)谈话导入
大家上午好!很荣幸在此欢聚一堂,来共同学习、分享、交流家庭教育的有关问题。你们的到来是对学校工做的大力支持,更是一种对孩子未来负责的态度。有句话说: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的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既然大家来到家长课堂,就证明咱们都是积极、优秀的人。请把掌声送给你自己!
我是一个十岁男孩的妈妈,是学生的老师,身为双重角色,如果今天我讲的容对您有收获或丝丝改变,我会很知足;如果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有着无数的家庭教育典,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有关家庭教育的专著也比比皆是,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这些都体现出重视家庭教育的文化传统。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老师
.
.
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家庭、社会、学校紧密相连,三者之间不是加法关系,而是乘法关系,也就是说,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教育的结果就可能是零。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第一次走进家长课堂,共同学习家长知识,做好孩子的一年级适应期。站在新起点,相伴孩子迈出坚实的一步!
观看视频五岁孩子唱《父亲》
开学近一个月,因为有这些不同,所以小学开学时我们看到有的孩子每天高高兴兴地踏进校门,有的却哭着、闹着不上学,这些都是孩子们自己反应出来的不同,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二)AB剧展示与分析
下面,我们通过两组图片来看两个小故事,一起走进孩子们的心世界,去深入进行分析。
1. PPT展示剧情
开学第一天,小脚丫背上新书包,他那神气活现的去上学的样子真是让人喜欢。谁料放学回来的小脚丫却是耷拉着脑袋,一言不发……
两个星期后的一天,小脚丫回家把书包一摔,大哭“我再也不上学了!”
A剧中小脚丫的妈妈的反应是这样的:(大屏幕出示,并解说) B剧中小脚丫的妈妈是这样做的(大屏幕出示,并解说) 2.组织讨论并提问:
各位家长,看了我们的AB剧,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你对A剧和B剧里的妈妈的做法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什么原因让A剧里的小脚丫越来越不喜欢上学?又是什么原因让B剧中的小脚丫越来越喜欢上学呢?
家长讨论三分钟,邀请家长表达观点。 3.剧情总结
A剧中的妈妈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不能正确面对和解决孩子幼小衔接中出现的不适应问题,简单粗暴的方式导致问题升级。
.
.
B剧里的妈妈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变化,对孩子给予了理解和接纳,及时引导,减轻了孩子的压力,帮助孩子很好的适应小学生活。
二、寻找根源
幼儿园小学大不相同,孩子有孩子眼中的区别,家长有家长眼中区别,比如:
(1)孩子读幼儿园时,家长总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孩子读小学了,家长对孩子评价的标准多了生活习惯和学业成绩这些指标,经常有意无意地拿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作比较。
(2)孩子读幼儿园,家长没压力,读小学了,就开始有了压力,压力来自老师的追问、老师的眼光、每次考试后邻居的询问。(很多家长怕孩子老师打,怕孩子被留下,因为留堂就是欠作业,免不了老师的冷眼和冷语,老师连家长都批评。)
(3)孩子玩耍的时间少了,埋头写作业的时间多了。(作业总是重复)
(4)批评孩子的次数多了,因为总要提醒他写作业,纠正坐姿等。(孩子玩心太重,无法主动、自觉完成作业)
据一所小学统计:大约30%---40%的孩子会在进入小学以后,很不适应,常常在心理上表现得很紧,医学上把这种“水土不服”称之为“适应性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也可伴有行为障碍或者生理功能障碍,如果家长看不到这一点,慢慢地孩子会退缩、厌学、焦虑甚至是嫉妒等偏差行为,所以,看到这一点的家长朋友们,您的孩子就是幸福的。
(乡镇授课时,语言可更通俗一些)
我们今天在座的家长都是刚刚升级为一年级的家长。孩子们都已经走进一年级近一个月的时间了,或许有些家长会经常接到老师的微信通知,“您的孩子在凳子上坐不住”“您的孩子不好好听课。”“您的孩子管不住自己。”“您的孩子上学以来就没有消停过。”尤其是男孩子们。
那么,当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家长一定觉得很没有面子,为了面子批评孩子,严重的甚至会打孩子。或许,大家还没有意识到一点:孩子的种种表现都是因为他还没有适应小学生活。那有的家长
.
.
可能会说,同样的孩子,为什么人家就能适应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寻找根源:
1.年龄相同,成熟程度不同
我国各地的小学入学年龄都规定在六周岁到七周岁,最近这几年卡的很紧,少一天都不行,这也就有了一大特异现象,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在每年的9月1号可以上学,不惜提前剖腹产。在以一个确定的出生日期为入学资格的情况下,即使都是六岁,都是六岁半,孩子的成长环境不同、教养方式不同导致孩子的适应能力不同。于是,在每年的新一年级里,都有不少孩子磕磕绊绊的走在适应学校生活的路上,而且,我们中国家长有一个普遍的共性,那就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管自己的孩子是否心智成熟,都一味地埋怨孩子坐不住,听不懂,甚至开始给孩子各种压力,上各种辅导班等。岂不知,孩子不是孩子,只是家长的面子。而且,在孩子心智发展的过程中,男女孩的心智发育也是不同的,女孩与男孩相比较的话心智发育相对更成熟一些。当然女孩心智发育稍快,也没有必要提前拔苗助长,还是按规律来,慢慢来,让孩子可以成熟一点,让孩子可以稳一点。
孩子到了入学成熟水平的话,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理解教师语言、眼神及动作暗示方面十分迅速,被老师表扬的机会就多一些,同时,教师的积极评价又会影响到其他同学对孩子的积极评价,这样的连锁反应,对促进孩子的新学期适应是极好的。反之,那些力不从心的孩子,会有“迟缓、磨蹭、多动、执拗”等习惯问题,慢慢的会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评价,后来不能及时补足,孩子破罐破摔的可能极大。
2.年龄相同,边界意识不同
中国的孩子普遍缺少边界意识,小时候,穿上裤子以后,连什么时候撒尿都是大人说了算,我们美其名曰“把尿”,在三岁刚刚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时候,我们的孩子还要被大人反复教育要学会分享。岂不知,三岁孩子真心不喜欢我们的分享,因为那是他的所有权。他的玩具,他有不和别人分享的权利,那是他的不是我们的,我们没有权利强迫孩子把自己的东西让给别人。就因为我们从小没有
.
.
给孩子一个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自己的玩具自己保护,这是他自己的事情,应该慢慢的为自己负责的意识,才使得孩子从小缺少了边界意识。
明明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一点也不喜欢学习,回到家先玩再做作业,写完作业也不会自己收拾书包,到了学校,不是没带本,就是没带笔,让老师大大头疼,妈妈为了孩子少挨批评,常常包办代替,于是,明明就把妈妈当成了保姆,什么做不好的事情就找妈妈,什么找不到的东西就找妈妈,家长们可以想一想,随着年级的升高,明明的境况可想而知。
不侵犯孩子的边界,他自己的房间,自己独立的王国,不包办,自己的空间自己收拾。那样养出来的孩子,是一个负责任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喜欢这样的孩子。因为他“自己为自己负责!”有边界意识的孩子,把学习看成自己的事,越学越愿意学,没有边界意识的孩子,做事情永远是被动的,没有主动性。
3.年龄相同,衔接教育不同
一年级上学期的知识,咱们的孩子在幼儿园都学过了,可以说,从智力的角度来讲,我们的孩子都准备好了,但是,孩子的其他方面并没有准备好,比如“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等等。我们现在的“4——2——1”家庭模式里,孩子是小太阳,很少有家长在孩子入学前会对孩子进行生活本能的锻炼,大部分被大人包办小朋友出来的孩子事实被动,以自我为中心,不仅入学适应困难,将来社会适应也很困难。
孩子上一年级了,那些该由小孩子来完成的事情,请大胆的放手吧:自己叠衣服、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洗澡、独立睡觉。孩子自己做得越多,越为自己负责,幼小衔接工作做得越好。
4.年龄相同,家庭气氛不同
小孩子的感受性很强,家长的说话语气、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都能让他们想很多,甚至产生影响。沐浴在爱的下的孩子,安全感足。不是因为爸爸爱孩子,妈妈爱孩子,而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在家庭关系中,主要有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其他的像婆媳关系等等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