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外建筑史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31 0:27:3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中外建筑史论文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三种不同模式的

区别以及中国历代都城建设的共同特点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三种不同模式的区别以及中国历代都

城建设的共同特点

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或地方政权的首都。又称都、都城、国

都、京城。京都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设置应该比较稳定。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向外拓张形势的需要,京都常常从旧都迁往更为合适的新地。在中国历史上,不仅许多政权在自身发展中经历了京都位置的逐步转移,而且从整体看,历代京都还呈现出先以东西向迁移为主,后以南北向交替的位置变换。

唐长安城平面图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大致三种:

第一类:新建城市,原来没有基础,平地起城;这种情况主要在早起,如先秦时期诸多诸侯城。

第二类:利用旧城建设新城,汉代以后常用这种方法。如西汉长安城挨着秦咸阳旧城,利用了一些秦时离宫。这类都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新城建成后旧城不用。如隋朝大兴城依临汉长安旧址,而原城破坏严重基本不用。另一种是新城旧城一起使用,如元大都,建新城为皇城,把金中都改为居民区。

第三类:旧城基础扩建,如明初南京和北京,利用旧城为基础建新城,投入低,速度快。

都城建设共同特点是,服务对象是统治者,一切围绕着宫廷区域展开。建造程序上也是宫城——皇城——外郭城。在布局上,宫城处于第一位置,下来是职能机构和王府,最后才是庶民区。

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特点:

第一、古代都城移动的空间呈现出三条轨迹。第一阶段,从商朝盘庚迁殷、都城稳定开始到北宋为止,都城一般都建立在中原地区,这里是关中平原中央,地形开阔,享有水上交通的便利,可以与诸侯国进行便利的经济文化往来。中唐以后因为气候的变迁及关中地区的过度开垦,黄河、渭河泥沙大增,渭河及黄河三

门峡一带漕运十分困难,致使天子也常常不得不“逐粮而居”,就食东都洛阳。关中已失去了容纳国都的经济基础。国都城址向经济文化发展更有前途的东部转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阶段前期都城呈现出由西向东迁移的轨迹:镐京、长安----洛阳。后期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都城迁移呈现由北向南迁移的趋势:长安、洛阳----开封。第二阶段,从北宋至清朝百多年间,都城完全离开中原移到临海地区,都城的迁移又出现由南向北移动的趋势:临安----北京。北京位于东北大平原、华北大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地理单元的结合处。经过辽、金、元、明、清五代,从陪都发展成为首都前后也近1000年。这里处于北方民族文化交流的有利地位。大运河的续修将中国另外两大地理单元,即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连接起来,使北京得到长江流域经济与文化的支持。

第二、古代都城既是统治阶级的政治中心,又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这点同西欧社会早期封建国家都城只是政治中心、与商业和经济中心的城市分离有明显的区别;

第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权和神权是社会统治的中心,有至上的权威,这种社会状况反映在城市布局中,就是皇宫和宗

搜索更多关于: 中外建筑史 - 图文 的文档
中外建筑史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fjen6lafa9d31r9oe8g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