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五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2010级化学学科教学案
上课时间:第 周 星期 主备 林培梅 审核 林立新 班级: 座号: 姓名:
课题:第八单元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镁、铝、铁、铜、金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及其规律,
学习小组长评价和签字 完成 签字 订正 并由此判断金属的活泼性强弱;认识镁、锌、铁、铜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及其规律,并由此判断金属的活泼性强弱,认识置换反应。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金属的化学性质归纳出金属的活泼性规律,学习“对比-归纳”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采用“实验探究-讨论”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过程,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金属的活泼性强弱规律以及置换反应。 【教学难点】金属的活泼性强弱规律
【课前预习】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钾 钙 钠 镁 铝 锌 铁 锡 铅
铜 汞 银 铂 金 盐酸 硫酸 氯化镁 硫酸镁 氯化亚铁 硫酸亚铁 氯化锌 硫酸锌 2.金属具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
3.根据所学知识回忆,金属可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课堂探究】
教学活动一:金属与氧气反应 阅读书本P9完成以下题目:
1. 镁铝在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铁铜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什么化学性质?
结论: 比较活泼, 次之, 最不活泼。 [迁移应用]
1.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为什么还可以用铝做电线、高压锅等 常用物品?(即铝制品为什么能耐腐蚀?)
1
2.在清洗铝制品时应注意些什么?为什么不宜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
教学活动二:金属与酸反应
实验探究:探究金属能否与酸反应
A组:在四支试管中分别放入两小块打磨过的镁条、锌粒、铁片、铜片,各加入约5ml稀盐 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用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B组:用稀硫酸代替A组中的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 A组实验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金属 是否有 速率 用燃着的木条 化学方程式 气体生成 放在试管口 镁 锌 铁 铜 B组实验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金属 是否有 速率 用燃着的木条 化学方程式 气体生成 放在试管口 镁 锌 铁 铜 结论: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教学活动三:置换反应
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如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分析,上述几个反应有何共同点?它与我们学过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否相同?
结论:置换反应是由一种 与一种 反应,生成另一种 和另一种 的反应。 用字母表示为: 。(注:在置换反应中生成物铁元素的化合价一般显+2价) [迁移应用]
1.把稀硫酸装入了铁制容器中,此时如遇明火,就有可能发生爆炸。其原因是(用化学方 程式表示): ; ; 2.铜锌合金外观与金子相似,不法分子经常用铜锌合金进行蒙骗,学完本课题,你如何鉴 别真假黄金?(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方案一: ;方二: ; 【课堂小结】
1.金属能与 反应 : ;(一个代表的化学方程式) 2.金属能与 反应: ;(一个代表的化学方程式) 3.置换反应的表示式 ;(字母表示) 【学后记】
本节课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什么新的认识,有何收获,有何疑惑?
2
【课堂检测】 第八单元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班级: 座号: 姓名:
1.下列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 4Al?3O2 2Al2O3 B. CO?CuO ? Cu?CO2
C. H2?CuO ? Cu?H2O D. CuSO4?2NaOH ? Cu(OH)2??Na2SO4 2.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金属( ) A.银 B.镁 C.锌 D.铁
3.室温下,等质量的镁片和铝片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m)与时间(t)的关系图正确的是( )。
4.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镁在氧气中燃烧: (2)铁丝在纯氧中燃烧: (3)锌与稀盐酸反应: (4)镁与稀盐酸反应: (5)铝与稀盐酸反应: (6)锌与稀硫酸反应: (7)镁与稀硫酸反应: (8)铁与稀硫酸反应: (9)铝与稀硫酸反应: 【课后拓展】
1.等质量的M、N两种金属,分别与相同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反应(已知M、N在生成物中均
为+2价),生成氢气质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M、N两种金属中较活泼的是N
B.生成H2的质量M<N C.相对原子质量较大的是N
D.产生H2的速率N>M
2.为了探究钛、铝、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①先用砂纸将金属的表面擦光亮。② 将大小厚薄相同的三种金属分别放入盛有同浓度同体盐酸的试管中,现象如下: 盐酸 钛 产生气泡缓慢 铝 产生气泡快 银 无现象 通过实验分析,推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 3.完成校本《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1课时》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