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中小城市建设
———临沂案例分析 宋戈平, 岳公正 一、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关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日益演化, 前人的理论被不断地修正甚至被推翻。然而, 托达罗的理论仍可被认为是比较接近包括我国在内的经济欠发达国家实际情况的理论, 因此, 值得我们继续参考。
临沂市拥有千万人口, 其中农村人口占 86%以上, 属于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制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促进包括农村人口在内的临沂人安居乐业, 也不能回避对中小城市问题的研
究。中小城市建设得到蓬勃健康的发展, 束缚农业人口的城乡二元结构才能被逐渐融化, 只有这样才能使临沂市府领导的非农化进程沿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发展, 临沂的经济和社会进步才能加快。 目前, 临沂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耕地的进一步减少、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的自然波动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可见, 临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极为艰巨。
截止到 2004 年, 临沂己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从以下三个途径实现的。一是以乡镇企业为主要载体的农村非农产业的吸纳: 二是向大中城市转移; 三是中小城市的吸纳。尽管已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已占乡村劳动力资源的 37%左右, 但这些转移劳动力的大部分并非实现彻底转移, 他们在务工经商的同时, 不愿、不能或不敢彻
底地离开乡村, 离开土地, 而是理性地选择走兼业化的道路。这种选择对农村劳动力个体来讲风险最小, 但对群体和社会而言, 则不利于非农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目前, 经过对转移渠道的开拓和劳动力沉淀, 以上三种劳动力转移的方式都面临着各自的困难。首先, 大部分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新增吸纳能力已经下降。由于乡镇企业陆续进入技术进步和内涵发展阶段以及国家鼓励对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 乡镇企业进入大调整阶段, 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明显减少。据统计, 1979~1990 年, 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速度为11.7%, 而 1990 年~1997 年, 这个数字则下降为 5.2%。
对这一现象, 可作如下解释: 首先, 乡镇企业发展初期, 由于资本有机构成较低, 资本吸纳劳动力弹性较大,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放开,竞争加剧, 迫使乡镇企业采用新技术, 更新设备, 乡镇企业由起初以手工工业、采掘业为主发展到技术性更强的领域, 使得其固定资产投入对劳动力吸收能力下降。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乡镇企业也愈重视科学管理和资源优化配置, 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也造成对其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其次, 大中城市就业压力日益沉重, 普遍存在的就业、户籍、社会保障福利制度等因素, 也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和速度。截止到 2004 年, 城市登记失业率已达 3.6%。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在 1997 年~1998 年达到了高峰。可以预见, 近 5 年~10 年内, 随着国家机构改革、国营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大中城市的失业人口会进一步增加。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将变得更加困难。要消除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城市用工制度以及福利保障制度障碍也尚
待时日, 目前的制度壁垒大大提高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成本和风险。最后, 中小城市建设对乡村所形成的势差过小, 影响其吸纳剩余劳动力潜力的发挥。临沂目前有 135 个建制镇, 众多的中小城市为临沂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这些中小城市建设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一是中小城市化水平落后于非农产业化水平。在此, 本文仅用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间接指示临沂城市化水平, 用非农产业国内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指示临沂农村工业化水平。在临沂经济社会发展的 20 多年间, 农村工业化增加水平高于农村城市化水平。二是中小城市建设缺乏规划, 建制镇设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按照《2003 年临沂统计年鉴》, 平均每区县有建制镇 11个。众多的建制镇只有 25 个财政收入超过 1 000 万元, 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 2 400 元的镇也少于总建制镇的 1/4。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镇多呈放射状分布, 对临沂的广大农村不能实现有效覆盖。三是中小城市发展重点不明, 层次不清。各乡镇在自身利益驱动下, 主要是按既定行政区划, 分散地以工业建镇或以市场建镇, 并没有系统地把握中小城市的体系脉络和重点发展对象, 在城市层次上没有系统的产业和功能分工。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思路单一, 片面集中于路桥建设, 水电设备增容方面, 而对于镇经济发展方向没有全局性的把握, 使得部分基建投资无的放矢, 整个城市建设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也阻碍了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功能的发挥。
二、扩展中小城市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路径
尽管临沂中小城市目前的发展状况还不尽人意, 但发展中小城市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实践表明, 只有通过中小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才能将乡村劳动力产业转移与空间转移结合起来, 并有利于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 ( 一) 中小城市与产业层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 农业是城市化的前提、城市化促进农业。只有农业社会产出足够的农业剩余并商品化, 城市才有诞生、演化、发展的可能。这里的农业剩余包括: 农业劳动力剩余( 为城市提供自由劳动力资源) 和农产品剩余( 为城市的产生、发展提供原始积累) 。正如马克思所说: 从事加工工业等而完全脱离农业的工人的数目, 取决于农业劳动者所生产的超过自己消费的农产品的数量。①根据这一思想对临沂农村进行分析, 可以初步断定, 苍山县发展中小城市具有良好的农业基础保障。以苍山的果蔬种植、加工、运输、销售业为例, 苍山的果蔬产品商品化比率较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 产品的剩余和商品化催生了基于农业的深度劳动分工, 即果蔬运输、加工、储藏等产业, 这些分工产业逐渐独立后即演化成为当地新的工种, 再经过竞争等市场机制的作用, 将逐渐成为成熟的产业。目前, 苍山已发展成为临沂果蔬产业基地, 农产品加工为当地中小城市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产业支持。与此同时, 众多苍山传统的农业劳动力也逐渐从土地中独立释放出来, 劳动力市场逐渐发育, 优胜的劳动者通过积累的农业资本, 向高层次产业投资, 逐渐成为中小城市掌握经济命脉的居民群体。由此我们推断, 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随农业劳动力减少而下降, 是中小城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