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之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感受和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感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2. 了解作曲家贝多芬,引导学生学习贝多芬的伟人精神。 3. 学唱《欢乐颂》,感悟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 学习音乐小知识:交响曲、合唱
教学重点:感受和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感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教学难点:学唱贝多芬的《欢乐颂》,感悟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课前导入:
播放流行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能更快的融入到音乐课堂中来, 并为“情感之声”这节课做
下铺垫。)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主题: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最善于表达人类复杂而细腻的情感世界,在漫漫人生中,音乐以其独有的方式,抒发着人类各种不同的情感…… 1、师生互动
想一想:人类的情感有哪些?爱情、亲情、友情、乡情、祖国情、世界情。 (引导学生由小家到大家来思考都有哪些情感) 唱一唱: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的乐曲? 爱情:《因为爱情》 《月亮代表我的心》 亲情:《父亲》 《父子》 友情:《朋友》 《同桌的你》
乡情:《故乡的小路》 《绿叶对根的情意》 祖国情:《我爱你中国》 《我和我的祖国》 世界情:《我和你》
(在此环节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们说出并能唱出有关的歌曲,让学生们理解什么是情感之声。)
2.欣赏钢琴演奏《致爱丽丝》主题旋律。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1810年40岁的时候教了一个女学生,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写了这首小曲赠给她。音乐主题纯朴亲切、柔和优美,刻画出温柔美
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表达了美好的爱情。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贝多芬,去感受他的情感世界…… 二、聆听思考:
1.中文版《欢乐颂》,这首音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首歌表达的是一种全人类的理想和渴望,即世界情。这首作品选自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合唱》的第四乐章。
2.贝多芬简介
1770年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是宫廷男高音歌手,脾气暴躁,嗜酒如命。母亲是一个女仆,41岁就去世了。儿时的贝多芬从未享受过家庭的温暖。父亲一心想把他培养成莫扎特一样的音乐神童,4岁就逼迫他练习乐器。他经常很晚喝的醉醺醺的回家,把熟睡中的贝多芬拉起来练琴,贝多芬的邻居说他家的琴声从来没有停止过。8岁登台演出,12岁就担负起整个家庭的重担。25岁耳病加重,28岁就完全失聪了。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失去听力是不可想象的,贝多芬一度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他凭借惊人的毅力以及乐观精神,完成了很多伟大作品的创作。 音乐作品:
9部交响曲(第3英雄交响曲、第5命运交响曲、
第6田园交响曲、第9合唱交响曲)
11部管弦乐序曲,32首钢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小提琴协奏曲,歌剧,
声乐曲,室内乐曲,被后人成为“乐圣”。
3.再次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欢乐颂》。
气势磅礴,音响恢弘,激动人心。这部交响曲是贝多芬晚年的巅峰之作,也是最后一部作品。贝多芬一生最后的十年,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创作了这部著名的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美好的愿望。渴望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胜利和欢乐,团结和友爱的理想,它告诉人们:只有当所有的人们都成为兄弟姐妹时,全人类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在终曲里,管弦乐队的所有乐器和人声揉和在一起,化为一片对人性自由解放,世界大同博爱的赞美呼声,把整个乐章推向极致,推向欢乐的海洋。这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品,是他全部思想的总结和情感的结晶。 (感受贝多芬面对残酷的命运,与命运抗争,不服输,乐观向上的英雄精神。学习音乐小常识:交响曲、合唱。) 4. 学唱感受
学唱《欢乐颂》感受贝多芬想表达的情感和精神。
(先学习一遍简谱,再唱歌词。把学生分为两组,对比演唱,并采用轮唱的方式使学生体会合唱的魅力)。 三、拓展与展示
贝多芬的创作几乎涉猎了当时所有的体裁,他的作品中洋溢着高尚进步的思想,他把交响曲的思想容量扩展到前人不敢想象的程度,把钢琴的变现幅度远远超出室内乐体裁的范围。在创作技法上有突破性的尝试,成为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人物。
贝多芬一生中最伟大的创作是九部交响曲,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他的奏鸣曲增强了力度的对比,扩大了钢琴的演奏领域,丰富了钢琴的演奏技巧,具有交响乐般宏大的音响效果。
欣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片段 四、课堂小结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最善于表达人类复杂而细腻的情感世界,在漫漫人生路中,音乐以其独有的方式抒发着人类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让我们做有心人,去感受音乐中人类不同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
搜集整理关于友情的歌曲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多喜欢流行音乐,而且在情绪、情感上与流行歌曲产生共鸣,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情感之声》也从情感上进行剖析,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以学生情感的熏陶,这也是教学目标“情感与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教法:音乐欣赏法、讲授分析法、练习法。
音乐欣赏法:在聆听中鉴别与赏析,感悟音乐;
讲授分析法:教师讲授与分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内涵; 练习法:通过学唱练习,使学生能够进行一定的演唱。
效果分析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愿意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主动思考、参与讨论、回答问题,
课堂中学会歌曲《欢乐颂》的演唱,达到了预期效果。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第二节《情感之声》,表达了人类各种美好的情感,激发学生感悟:音乐艺术的感染力首先来自于情感的力量,只是音乐美最本质的特征。音乐是人内心世界的表露,是人情感的抒发、宣泄。通过感受和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感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坚持以聆听为主的教学原则,运用比较鉴赏和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根据指定专题或自选专题,学会收集文字、乐谱、音响、音像资料进行交流,丰富音乐情感,提高文化素养。
评测练习
通过教唱《欢乐颂》,分小组评比演唱、分声部演唱。
课后反思
学生都能说出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的流行歌曲,但是对民族传统音乐了解甚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对民族传统音乐的了解、学习。
课标分析
新课标分析在音乐教育理念中强调以音乐审美为中心,培养音乐鉴赏能力,提升审美情绪,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强调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深化情感体验,突出音乐特点,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立足核心素养,完善评价机制。
第一单元第二节《情感之声》,表达了人类各种美好的情感,激发学生感悟:音乐艺术的感染力首先来自于情感的力量,只是音乐美最本质的特征。音乐是人内心世界的表露,是人情感的抒发、宣泄。通过感受和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感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