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生态文明论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3 10:02:2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摘要

“生态文明”这个理念的提出,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之后的第五个文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实质阶段,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的最新发展。

关键字:生态文明 建设 科学发展观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的5年间,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而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

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十八大报告: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第一,强调统筹各种生态文明的实现形式的共同推进。第二,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第三,强调采用市场手段实现生态文明。

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还提出新的要求, 1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2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3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次报告中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生态文明之所以摆上如此重要地位,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人类自从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在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生态灾难、环境危机,以致发展不能持续,民生不能有效改善,人类的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以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克服危机的明智之举。

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把自然与文明结合起来。它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当前之所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一个重要原因是只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越来越凸显,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另一方面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生态系统退化,由此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此外,要意识到,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背后有体制政策、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认识、自然观方面的原因,比如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普遍存在,自然的价值还不被承认。

二、生态文明的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是改造生态环境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它表现为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生态方面的意识、政治决策、法律法规、生态伦理、文学艺术等的提高和完善,以及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问题,是和谐社会与文明建设的支撑点,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改造生态环境的能力和范围不断扩大,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危害。人与自然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境污染加重,自然灾害加剧,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生态危机已经极为严重,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生存、社会发展进步和国家兴盛。面对来自大自然的报复,生态文明是必须做出的理智选择。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它预示着人类进人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时代。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重要成果,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控制污染和恢复生态,还涉及观念转变、产业转换、体制转轨等。生态文明具有时代的高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次伟大的革命性转折。生态文明时代需要符合时代要求的物质文明、政

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更需要具有普世价值观意义上的文化意识和意识文化。

邓小平先生曾说:“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页)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也是这样。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物质和能量输出输入不能平衡,造成系统成分缺损、结构变化、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及至生态灾难。

总之,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为着眼点,在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体现的人类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三、生态文明与其他几大文明的关系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构成文明系统整体,协调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一个完整而全面的文明体系。生态文明是“五个文明”系统中的前提。生态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提供生态基础、环境条件和丰富资源。首先,生态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人来自于自然,决定了人首先是自然的一份子,人类的生存发展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自然生态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要素,自然生态的破坏、失衡,不仅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而且还可能会彻底毁灭人类。因此,爱护自然,与热爱人类具有了同一性,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平衡,才能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社会文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其次,生态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提供优美的环境条件。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造环境。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如何建设优美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必要因素。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健康,精神健康,因此,只有通过生态建设,营造优美的自然社会环境,才能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提供优美的环境条件。 最后,生态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提供丰富自然资源。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人与自然交换物质能量的互动过程,是从自然去获得其所必需的各种资源的过程,自然资源的贫富,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状态,因此,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保障生态环境,才能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提供丰富自然资源。

四、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主要源于人们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热切关注。今天,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加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的保证。生态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地连在一起。科学发展观以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出了生态文明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为进一步构建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道路:

1、构建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科学发展观将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视作发展的基本要素,并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也就是说,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目标、维护和改善人的生存发展条件,这是从根本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2、构建生态文明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消费模式改变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要阶段,如果不尽可能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就极有可能造成资源日益短缺,环境难以为继,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的严重后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总结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延续了人类社会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血脉,承载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成果,贯穿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对于维护生态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 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曾 珠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2382( 2008) 05- 0081- 04 参考文献:

1. 徐菲菲、 薛景华: 《 生态文明意识与经济发展》 , 《 商场现

代化》 2007 年第 2 期。

2. 王学渊、李忠健: 《 市场经济生态观之浅见》 , 《 特区经 济》 2007 年 第 1 期。

3. 钟世洪、 谢辉: 《 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比较研究》 , 《 全 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7 年第 1 期。

4. 刘建伟: 《 生态工业园构建模式及其推进机制研究》 , 《 现代经济探讨》 2007 年第 3 期。

作者简介: 曾珠,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助理研究员、 西南财 经大学博士生(深圳 518060)。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刘根成

( 1. 重庆工学院研究生处, 重庆 400050; 2. 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部, 重庆 400065) 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 [ 2]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公报

[ 3]何怀宏主编:《生态伦理—— —精神资源与哲 学基础》 ,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5 月。 [ 4]路甬祥: 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实质深入探讨 和谐发展规律,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 组: 2004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3

[ 5]杨多贵 周志田: 我国人与自然和写发展面 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上海经济研究》 , 2005 年第四期。

搜索更多关于: 生态文明论文  的文档
生态文明论文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1g2301o15d1is530734d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