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
摘 要: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成了潮流,这一可喜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完美地诠释了科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理念。本文就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探讨,从分组、教师的角色、评价三个方面对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作出思考。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学习模式,是《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过的科学的教学方式。它不仅仅是从形式上改变了以往教师以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它将学生置身于一个新的、自主的学习天地中,培养学生主动创新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小组合作学习的陆续展开中,由于各种各样偏差的存在,致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高。因此,我根据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所接触到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谈谈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其有效性。 一、合理的分组
首先要建立合作小组,合作小组的人数,建议为4~8人,灵活机动。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性格、性别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一般不允许学生相互选择。这样每个组内成员都是有差异的,而全班各小组间各方面的能力基本上是平衡的,这就是合
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这样分组学习可以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又能调动组内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发挥了小组内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带动困难生一起前进。
其次,教师在启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内容合理分工、明确分工。一般开始时可以这样操作,如文字功底好的同学当“记录员”;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当“汇报员”;动手操作能力强些的同学当“操作员”等等,当然各组员职责的分工不是固定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否则小组间就不存在合作的可能了。而基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组员之间的分工应经常性地进行轮换,以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小组“工作”的艰辛与乐趣,使学生能更好更快地融入小组。 二、教师的角色
教师的引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与作用。 首先,我认为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环境条件等,有选择、适时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得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完成。如在学习“花的结构”知识时,教师为每小组提供一朵花,然后各小组按任务单的要求进行活动,效果较好。但在学习“阳历、农历”知识时,操作起来就较难了。
其次,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适时地进行指导、引导。指导学生如何开展工作,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问题。如在《被子植物的生殖》的预习课,学生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在有条不紊地操作着,此时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他们的完成情况,并不时地参与到不同的小组,对任务单上的活动内容展开交流。这样的小组活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显示,也能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就充分发挥出来了。 三、有效的评价
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结束时,要根据自己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监控和学习小组对合作学习的反馈情况,采取一定的评价措施和多样的评价形式,包括用语言、眼神、体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作出肯定。
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要以小组作为基本的单位进行,使学生形成“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强化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也可以尝试呈现一个合作小组的意见,让其他小组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那么在小组与小组具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小组合作学习才可能真正发挥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被子植物的生殖》教学中,老师先让各小组自我评价,然后收集全班各小组的任务单,一一展示,由另外小组指出优缺点,老师最后作总结。只有经过有效的学习评价后,学生不仅能回顾学习的内容,也能从中发现各自
存在的问题,以便下次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模式,但也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使其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1]科学.七年级:上.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07. [2]马兰.合作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5. [3]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标准.
(作者单位 浙江台州市黄岩宁溪初级中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