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故事类课文教学策略
大甲小学 徐燕平
【内容摘要】
新课标提出故事类要求,教育者开始重视故事类课文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故事类教学应该是以运用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教学。我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谈谈故事类课文教学策略: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自读的时间;抓住“阅读提示”,简化教学环节;巧用自读卡,提高故事类课教学有效性;延伸学习过程,拓宽文本视野。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发挥故事类课文的独特功能。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故事类课文教学策略人教版课程标准小学实验教材,
将课文分为精读课文、故事类课文、选读课文三类。故事类课文在语文课程中所占的比重随着学段而增大但目前的故事类课文教学主要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把故事类课文上成一课时的精读课文;二是把故事类课文当成自读课文。故事类教学应该是运用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认为故事类课文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教学策略:
一、 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自读的时间故事类课文的编排意图是培养学生
的故事类能力,发挥故事类课文的巩固迁移功能,教师应在课堂上大胆放手,留够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自读时间,有充分的实践机会。
二、 “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的全力救助,挽救了小钱的生命。这篇课文选
自《爱的教育》体现了另一种关爱之情。默读课文,看看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样做的;再说说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这段“阅读提示”除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外,着重对课文的旨和阅读方法、学习的重难点、语文学习的拓展点给予了提纲性的导向,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习重点。
因此,在“同课异构”活动中,《卡罗纳》一课教学取得理想实 效的就是紧紧围绕“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进行的教学设计——第一板块:针对“阅读提示”中的第一个问题“默读课文,看看 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么做的”设计了三个环节。 1“大家”在课文中指谁?(默读课文,思考。) 2、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选一个内容来说。(自由读课文,准备;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3、“大家”就是指课文中的这些人吗?引导学生感悟我们也是“大家” 中的一分子,虽然我们不会面对卡罗纳,但我们也会面对像卡罗纳这样需要关爱的人。
第二板块:针对“阅读提示”中的第二个问题“说说你从大家的 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设计了两个环节。
1、课文中谁的做法最让你感动?读读课文中的句子,把你的感动读出来。 2、你从他(她)的做法中受到什么启发?写下来。通过对阅读提示的细化、分析,设计教学环节,我找到了文本中蕴涵着的阅读价值,就可以有的放矢,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赏析,进行有效故事类,保证学生一文一得,促进语文能力的提升。
三、巧用自读卡,提高故事类课文教学有效性
学生在学习故事类课文时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这就需要在教
学中设置必要的台阶,帮助学生减少学习故事类课文的难度。为此,我创设一个有助于故事类教学的工具——故事类课文自读卡。
故事类课文自读卡可以是一些提示性的问题,可以是课外延伸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如造句、“情节留白”处填补等,还可以是精心设计的表格,一份好的自主阅读练习设计,往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它可以引领我们的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自主学习,提典选文之后,学生的阅读兴趣正浓,我们应适时补充阅读要求,引导 学生去认真读原著,由点及面,拓宽阅读的视野。
2、积累语言,培养欣赏水平 阅读这些故事类课文,如同徜徉在经典规范的语言长河中,老舍的《母鸡》【四(上)】、萧红的《祖父的园子》 【五(下)】、叶文玲的《我的“长生果”》【五(上)】、琦君的《桂花雨》【五(上)】、冯骥才的《珍珠鸟》【五(上)】??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因此要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规范的精彩句段,读读背背,写写读书笔记,做到“厚积薄发” 。 3、掌握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故事类课文更要关注阅读方法的习得,使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方法,如:快速浏览、信息搜索法、名著欣赏法、比较阅读法等。如《各具特色的民居》【六(下)】一文的导读提示中写道:“和多姿多彩的戏剧艺术一样,许多地方的民居也是特色鲜明??”文中介绍了客家民居与傣家竹楼的特色,阅读之后,我们可以补充要求:搜集其他特色鲜明的民居,运用本文学到的说明写法,试着介绍一种你感兴趣的民居。这样,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初步掌握信息搜索与整理的方法,读写结合,提升了语文能力。故事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教师应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它与精读课文相辅相成,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以提高。
【参考资料】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课程教材教法研究》2008年第17期、第35期 3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
4《当代中国教育文汇》刘京穗中国财富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