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一般选为:万~:万,地级一般选为:万~:万,省级一般选为:万~:万,国家级一般选为:万~:万。
各地可根据需求,编制各级土地利用图集。
各地在各级土地利用挂图的基础上,编制各级专项调查的专题图集,可根据需求,编制永久基本农田分布图、土地权属界线图和耕地坡度分级图等图件。
各级土地利用图件编制时,可利用制图缩编软件,通过制图综合取舍编制而成。土地分类按《技术规程》执行,采用《工作分类》,一般情况下地类应表示到二级类;地类图斑应有统一的选取指标,内容的选取和表示要层次分明,合理处理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注记正确,清晰易读;应全面反映制图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利用特点和分布规律;图面整饰规范,图例正确;对图上的保密内容须作技术处理,以防泄密失密。
各类图件成果在符合国家安全保密要求的前提下,应在国土调查数据分析与共享服务云平台上发布,面向政府机关、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不同层级的数据服务。
(三)成果分析与文字报告编写
在成果分析的基础上,编写包括工作情况、技术方法、数据库建设、成果分析等内容的文字报告。文字报告可统筹编写或单独成册。
. 成果分析
37
根据三调数据,并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等相关数据,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完成以来耕地的数量、等级等别、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城市、建制镇、村庄等建设用地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土地利用节约集约程度;汇总形成各类自然资源数据,并分别对其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国土调查及分析结果,各级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编写三调分析报告。
. 文字报告编写
工作报告主要包括调查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基本概况,以及调查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组织实施与保障措施,完成的主要成果,经验与体会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等内容。技术报告应主要包括调查的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工艺流程、质量检查及保障措施,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应用新技术及效果等内容。数据库建设报告应主要包括数据库建设流程、软硬件配置、数据库内容与功能、维护与更新等内容。成果分析报告应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各类土地的分布与利用状况、与以前调查成果的比对,以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政策、措施与建议等内容。田坎系数重新测算的,需要编写田坎系数测算报告。
十一、主要成果
通过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将全面获取覆盖全国的国土
38
利用现状信息,形成一整套国土调查成果资料,包括影像、图形、权属、文字报告等成果。同时,将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现状调查、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第二次草地资源清查等最新的专业调查成果,以及城市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界线等各类管理信息,以国土调查确定的图斑为单元,统筹整合纳入三调数据库,逐步建立三维国土空间上的相互联系,形成一张底版、一个平台和一套数据的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综合监管平台。
此外,要丰富和创新三调成果表达形式,调查成果要更进一步地充分体现自然资源属性信息,凸显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家底特征,形成以土地为本底的自然资源基础底图,必要时可进一步形成三维成果图和各类自然资源系列专题图,全面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
(一)县级调查成果 . 外业调查成果 ()原始调查图件;
()土地权属调查有关成果; ()田坎系数测算资料。 . 图件成果
()县级土地利用图;
39
()城镇土地利用图;
()县级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等专项调查的专题图;
()各类自然资源专题图; ()海岛调查专题图。 . 数据成果
()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 ()各类土地的权属信息数据; ()城镇村庄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数据; ()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数据;
()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等专项调查数据;
()海岛调查数据。 . 数据库成果
()县级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
()县级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 . 文字成果
()县级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报告; ()县级第三次国土调查技术报告; ()县级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库建设报告; ()县级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县级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4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