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发的发展,外出打工浪潮的兴起。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笔者分析了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并就这些现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策略研究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农村外出务工人数总量的快速增长,农村留守儿童的总量大大增加。这样,农村留守儿童学生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一般而言,留守儿童学生承受着三大压力:即环境压力、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四大空虚:即亲情空虚、生活空虚、学习空虚、人生目标空虚;五大渴望:渴望亲情、渴望友情、渴望理解、渴望尊重、渴望自由。承担着巨大压力的他们,心理负担会更加沉重,这严重地影响了他们学业的顺利完成和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帮助留守儿童中学生走出困境,摆脱心理困扰,是中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1.农村留守儿童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1 心理自卑,性格自闭。
自卑是人的一种自我意识,是一种消极的不良心理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胆怯、退缩,甚至心灰意冷的心理体验[1]。在留守儿童学生中,有自卑感的学生很多,很多同学的心理问题主要是从自卑感开始的。如果这部分留守儿童的自卑感不能及时克服以至成为习惯,就会导致其性格上的重大缺陷。
1.2 个性孤僻,行为怪异。
由于夫妻双双外出打工,孩子在家只能由老人或者亲戚来照顾,因而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是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隔代教育中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通常对孩子都很溺爱,物质上往往百依百顺,加之两代人之间有跨代的代沟,交流起来很是困难,根本不存在管教问题。而寄养教育中亲戚对孩子缺乏必要的管教,往往认为让孩子吃饱穿暖就是尽到责任了,忽视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脾气暴躁、冲动等性格,常常惹是生非,这也是为什么有的留守儿童年纪很小就出来务工的原因,更有甚者,受社会上一些不良人员的教唆,走上犯罪的道路。
1.3 性情逆反,道德缺失。
留守儿童普遍逆反心理较强,由于缺乏父母必要的关爱和保护,他们时常缺乏安全感,对周同的一切都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观察着周同的一切,对人与人间的关系更是不信任,这种情绪严重影响了儿童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有时他们甚至觉得自己是遭到社会和他人的厌恶的,对社会和他人产生极强的逆反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