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存斗争包括三方面: (1)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斗争 (2)种内斗争 (3)种间斗争
生存斗争对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推动
生物的进化。 3.遗传变异 ---- 进化的内因
在生物繁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变异是
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其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在生存斗争中
获胜生存下去,
反之,具有不利变异个体就容易被淘汰。 4.适者生存 ---- 选择的结果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只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产给后代,得以积累和加强,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逐渐产生了新类型。 所以说变异不是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进化的方向。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历史局限性和意义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1
种群特点: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的集合在一起,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2、基因库
3、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其相关计算
基因频率=
A1A1?A2?A3?......An
基因型频率=两者联系:
该基因型的个体数目该种群个体总数(1)种群众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杂合子的频率。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突变的有害或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一)、物种的概念 1、物种的概念
地理隔离 量变
122、隔离
生殖隔离 质变
注:一个物种的形成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但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
1
(二)、种群与物种的区别与联系
种群 物种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能够在自然状况下相互交概念 的全部个体 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个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范围 体 判断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标准 种 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联系 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亚种,进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种。 地理隔离 阻断基因交流 不同的突变基因重组和选择 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改变 种群基因库出现差异 差异加大 生殖隔离 新物种形成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一)、共同进化1、概念
不同物种间的共同进化
生物的许多种群组成 种群必须具备“三同”;即同主要是形态特征和能否自2、含义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变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基因多样性
1
1、生物多样化的内容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进化历程 (1)关键点:
真核生物出现后有性生殖方式的出现,生物进化速度明显加快;
寒武纪大爆发:形成生态系统的第三极(消费者),对植物的进化产生影响; 原始两栖类的出现:生物登陆改变着环境,陆地上复杂的环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条件。 (2)进化顺序
简单 复杂 水生 陆生 低等 高等 异样 自养
厌氧 需氧 无性 有性 单细胞 多细胞 细胞内消化 细胞外消化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
相关推荐: